比亚迪主销车型集中在 10 万 - 20 万元区间,该市场正遭遇小米、零跑等品牌的强势冲击。小米 YU7 上市 3 分钟订单破 20 万,以 15.99 万元起售价直接对标比亚迪宋 PLUS,其 760 公里续航和高阶智驾配置形成显著竞争优势。与此同时,特斯拉 Model 3 焕新版降价至 22.99 万元,进一步挤压中高端市场空间。
技术路线的竞争分化加剧压力。比亚迪插混车型 6 月销量同比下滑 12.45%,而纯电车型虽增长 42.5%,但占比仍不足 50%。普林斯顿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指出,全球插混市场增速已从 2024 年的 67% 降至 2025 年的 34%,消费者更倾向选择长续航纯电车型。
比亚迪近期实施的供应链改革对短期销量产生直接影响。6 月 1 日起,其将供应商账期从 127 天缩短至 60 天,虽符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但导致 1715 亿元应付账款提前释放,新增财务成本约 51.5 亿元 / 年。部分中小供应商因现金流压力收缩产能,直接影响秦 L、宋 Pro DM-i 等主力车型的零部件供应。
产能布局的区域失衡同样突出。比亚迪在欧洲匈牙利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 40%,而国内西安、长沙基地因订单不足暂停夜班生产,部分产线产能削减 30%。这种 “国内库存积压、海外产能闲置” 的矛盾,反映出全球化布局的阶段性阵痛。
三、高端化与全球化的双重攻坚
高端品牌表现未达预期成为关键短板。腾势汽车 6 月销量 1.58 万辆,虽同比增长 34%,但距离全年 50 万辆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仰望 U8L 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仅 615 辆,百万级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罗兰贝格研究显示,比亚迪高端车型均价(38.6 万元)较特斯拉 Model S(78.9 万元)仍有 51% 的差距,品牌溢价能力亟待突破。
海外市场增长背后暗藏隐忧。尽管比亚迪 6 月出口 9 万辆创历史新高,但欧洲市场依赖租车公司订单的问题依然存在 —— 德国 5 月私人客户销量仅 128 辆,占比不足 5%。更严峻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拟将电动汽车关税从 25% 提至 100%,若实施将直接阻断比亚迪通过墨西哥工厂进入北美市场的路径。
面对挑战,比亚迪正加速技术储备转化。其新一代纯电平台充电功率提升至 1000V,支持 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预计 2026 年量产车型将实现 “油电同速” 补能体验。在智能化领域,“天神之眼” 高阶智驾系统已搭载 21 款车型,通过 AI 数据中心实现每周算法迭代,试图打破 “智能化短板” 标签。
产能优化与市场策略调整同步推进。比亚迪计划下半年推出钛 3、海狮 07 EV 等 8 款新车,重点覆盖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带;海外市场则加大东南亚布局,泰国工厂产能将从 15 万辆 / 年提升至 30 万辆,目标 2025 年当地市占率突破 40%。
结语:在变革中寻找新平衡点
比亚迪的销量压力,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 转型的缩影。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所言:“当市场渗透率突破 46%,车企的竞争维度已从单一销量比拼转向技术、品牌、供应链的综合较量。”
下半年,随着兆瓦闪充站大规模落地、高端车型产能爬坡及海外本土化生产加速,比亚迪能否在插混与纯电、国内与海外、规模与利润之间找到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延续增长神话。正如王传福在 2025 年战略会议上强调的:“真正的危机不是销量目标,而是失去技术创新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