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小红书刷到好多博主发这张照片,理想i8勇夺30万➕纯电销量第一名。这事儿你说出来,绝对得让人一脸懵,毕竟看似普通的一张车照,底下评论可热闹得很。
上个月理想i8卖了5716辆,我自己算算,也就每周大概一千车左右。这个成绩,和很多人预期的差距挺大,尤其是考虑到它的市场定位,价格在30万上下。去年同期,几乎没有什么纯电新势力能突破这个销量。就像我朋友说的,你看车子外形像一条游艇,颠覆了传统的SUV或跨界风,挺有趣。的确,外观设计要说呀,眼前一亮不为过。
其实我早就注意到,现在的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对外形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以前大部分新势力车型,长得差不多,圆润一派,但理想的这款车,偏商务,偏未来感,轮眉、车尾线条都带点硬汉风,和我见过的其他30多万车型比,算是不同凡响。
不过啊,我自己心里也在琢磨——这外形是不是吃亏?很多潜在买家,还是喜欢那种安稳、成熟的设计,像广汽传祺的GS8,外形看着厚实,给人安全感。理想的这款车,尤其是它的尺寸,比起一些紧凑型剧烈变化的车型,要大不少,外观上那种特色能被接受,觉得是个亮点,但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觉得时尚。
谈到销量,我有些猜测(不确定啊!)是不是,理想如果能在5G基站、充电桩上的布局再快一点,比如增加理想的5C充电桩,销量很可能会翻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充电的便捷性,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特别是城市里真是出门就想充电,回家就能接上。说到这里,我就有点烦恼——充电桩建设太慢已经成大家心头的毒药,理解你们了,谁都不想整天找充电宝似的。
对比一下特斯拉的销量。不是说特斯拉多牛,只是它的充电网络铺得比我了解到的快多了。去年我准备试驾Model 3,发现每个市区都能找到Type 2和超级充电站,几乎不怕充不上。这也让我反思:理想是不是低估了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毕竟,没有快充保障,销量就像用慢动作拍电影,怎么追得上?我记得我那天翻了个笔记,发现理想的快充时间,基本在25分钟左右,还是比传统燃油车加油快多了。
这就让我想到一个疑问(趁热打铁):是不是他们的充电策略还不够密集?
关于供应链。坦白说,我在调研中发现,理想的供应链其实看似紧密,但实际上某些核心零部件,比如高压电池包的供应,就有点战战兢兢。为什么这样说?去年某车企的电池断货风波,让我意识到材料链一环太脆弱。一旦某个关键原料被卡住,整个出货节奏都会甩锅给供应链。所以,听说理想在这个方面动作还挺快,开始自己建电池厂,试图自己搞定一部分供应,就像吃饭,要自己掌握菜篮子。
这个点啊,也让我想到,研发这事,不能只说创新,更得实打实。理想在自动驾驶的辅助技术上,感觉还处于追赶阶段。有时候我跟朋友说,研发就像做面包,你得有面粉、酵母、时间,但最关键是耐心。他们的自动辅助,还是会出现突发的小问题,比如在高速上转弯突然刹车,或者跟前车距离忽远忽近。这也让我反思(别笑)——这算是细节上的不足,还是系统不给力?我觉得,还是技术成熟度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还想插一句,销售那边告诉我:今年能不能冲上5000辆一个月,还要看充电和政策。这两个因素,显然比市场预期影响大得多。没细想过,人家的销量会受到政策变化左右?但我猜,像深圳,限牌和新能源补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倒忙。
把时间拉长点,看未来:如果充电基础设施再深化,用户惯也慢慢养成,销量会不会翻番?我小时候觉得,充电就像加油,慢点也没啥,谁都惯了。现在看,要让纯电车成为日常,要的不只是造车技术,还得基础设施配套跟上。你们觉得,未来谁的快充网络能比谁更快?这其实很有趣,每天都在观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一辆理想i8的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4度电左右,算下来,按电价1元/度,好像就是快接20块油钱,粗糙点算,从养车成本上,电动车还能比燃油车便宜点,但这差距不会太大,除非电价持续下降。而且,二手保值率,估计在50%左右(这也是个大话题)。我那朋友说:不然就买燃油车傍晚吃个饭,走个场,转转。这就涉及用户心理预期——有些人就是偏爱传统。
这算不算我从事行业这么久以来,有点困惑的地方?也许吧。相信很多中国用户,总喜欢一种视觉冲击——就像我刚才随手翻的相册里,看到一辆车被广告喷涂成彩色的那次,真有点哎呀,这车不一样。但你得想,没人会去深究它背后多少技术,反而更在意看起来酷不酷,开起来顺不顺。
再说到小细节,销售里有人说:车内有个按钮按完就像开飞机。我还笑着补充:其实也差不多,就是多点按钮,多点感觉。 这也是个小槽点,很多用户其实怕界面复杂,反而会觉得打游戏的感觉更好玩。理想能不能在这方面多做点优化?我倒不是骗你,做个简单操作的车子,反而会让人更有信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经常想,车子到还是用得舒服最重要。你说,是不是?未来的充电,能不能变成到家自动充,并配个智能检测……这才是真正的科技感。
好了,话说回来,到底谁会抢下纯电销量冠军?又或者,理想还能稳稳站在第一线?我倒觉得,这还得看后续的充电网有没有跟上节奏,毕竟,一个好看的车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用得顺心。
你们怎么看?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行业未来还挺玄妙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