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劈比亚迪宋PLUS EV,车顶两处雷击点,电池电机电控完好

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

视频里,一辆蓝色的汽车正在服务区里缓慢行驶,天空乌云密布,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正好劈在了这辆车的车顶上,瞬间爆出强烈的火花。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样的雷击在短时间内竟然连续发生了三次。

雷劈比亚迪宋PLUS EV,车顶两处雷击点,电池电机电控完好-有驾

这要是换成一般人,估计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

这件事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议,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雷击事件,被雷劈中的,是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

一时间,各种疑问和猜测都冒了出来:电动车里全是电池和电路,被这么强的雷电击中,会不会直接爆炸起火?

车里的人还安全吗?

这车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这件事发生在8月5日下午的广西北海铁山港服务区。

当时正值雷暴天气,一位女士驾驶着她的比亚迪宋PLUS EV,在服务区内行驶时遭遇了这惊险的一幕。

根据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和后来的报道,这辆车确实是连续承受了三次雷电的直接攻击。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整个过程中,车内的女驾驶员安然无恙,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雷暴过去后,她检查了一下车辆,发现还能正常启动和行驶,于是就非常镇定地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了自己的旅程。

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辆车的“伤情”到底如何。

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电动汽车是个“电老虎”,浑身上下都是高压电,而雷电又是自然界中最狂暴的电流,两者相遇,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人都在猜测,这辆车就算外表看起来没事,内部最核心、最金贵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恐怕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内伤”。

雷劈比亚迪宋PLUS EV,车顶两处雷击点,电池电机电控完好-有驾

很快,比亚迪汽车的官方人员和售后团队就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根据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以及售后人员第一时间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测后得出的结论:这辆被雷劈了三次的宋PLUS EV,其核心的“三大件”,也就是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整车电控系统,均完好无损,功能一切正常。

车辆的整体外观结构也基本保持原样,全车玻璃没有碎裂,四个轮胎也安然无恙,车内的装饰和设备也没有任何损坏。

唯一的损伤,就是在车顶上留下了两处被雷电灼烧出的黑色痕迹,大小和一枚硬币差不多,就像是这次特殊经历留下的一个“纪念章”。

这个结果可以说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一辆结构复杂的电动汽车,硬扛了三道天雷,最后几乎毫发无损,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理在起作用呢?

难道真的是运气好吗?

其实,这并非偶然,而是现代汽车安全设计,尤其是针对电动汽车安全设计的必然结果。

这背后最核心的科学原理,就是我们可能在中学物理课本上学过的“法拉第笼”效应。

简单来说,“法拉第笼”就是一个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笼子或者外壳。

当有外部电流,比如雷电,击中这个金属外壳时,强大的电流会沿着电阻最小的路径,也就是沿着这个金属外壳的表面流动,然后通过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比如汽车的轮胎)导入大地,而不会进入到笼子的内部。

因此,待在“法拉第笼”里面的人或者设备是绝对安全的。

我们平时乘坐的汽车,它的金属车身,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法拉第笼”。

无论是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现在的新能源电动车,只要是金属外壳,都具备这种保护能力。

雷劈比亚迪宋PLUS EV,车顶两处雷击点,电池电机电控完好-有驾

所以,当雷电击中汽车时,电流只会从车壳表面“路过”,车内的人员并不会被电到。

当然,肯定有人会提出新的疑问: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不一样,它底部装着一块巨大的动力电池,而且车内布满了各种精密的电子控制单元。

雷电那么强的电流在车身流过时,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难道就不会对这些娇贵的电池和芯片造成干扰或者损坏吗?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恰恰是现代电动汽车安全设计的关键所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汽车工程师们早就做好了多重防护。

首先,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包,本身就被包裹在一个极其坚固和密封的金属外壳里。

这个外壳就相当于在汽车车身这个大的“法拉第笼”内部,又给电池这个核心部件套上了一个小的“金钟罩”,提供了双重屏蔽保护。

其次,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在出厂前,都必须通过一项非常严格的测试,叫做“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这个测试的目的,就是模拟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强电磁干扰,确保车辆的电子系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等,在受到干扰时不会出现死机、功能错乱或者损坏的情况。

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也有着明确且严格的标准,比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T 18384)等一系列法规,从设计、生产到测试的每一个环节,都对高压电安全、电池安全、碰撞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所以,这次广西北海的比亚迪宋PLUS EV能够安然扛过三次雷击,并非侥幸,而是其扎实的安全设计和制造工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次成功验证。

它用一种最极端、最真实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我们国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技术上的成熟与可靠。

这件事也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如果在行车途中遇到雷暴天气,最安全的地方其实就是待在车里。

千万不要因为恐慌而贸然下车躲避,因为人体一旦直接暴露在室外,成为空旷地带的制高点,反而更容易遭到雷击。

正确的做法是,关好车窗,待在车内,等雷暴完全过去之后,再下车检查车辆情况或继续行驶。

这次事件,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安全科普,更是对“中国制造”在新能源领域技术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