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

小米汽车SU7现在可以说是满大街都能看到了,自从第一批车主提车到现在,也过去一个多月了。

网络上那种铺天盖地的热情好像也慢慢回归了理性,大家开始聊的,不再仅仅是它有多帅、多快,而是真正在日常使用中,它到底好不好开,用着顺不顺心。

聊下来会发现,这台车真的非常特别,它的优点和缺点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分明,让人爱恨交加,绝对不是那种可以闭着眼睛随便买的家用车。

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有驾

首先得承认,小米SU7的外观设计确实是它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把这台车停在路边,绝对是目光的焦点。

尤其是在三十万以内的价格区间里,你很难找到第二台车能有这么高的回头率。

它整个车身姿态非常低趴,线条流畅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都会觉得它有几分保时捷Taycan的神韵。

这种设计上的成功,直接转化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让很多原本不关注电车的人都为之心动。

开着它出门,那种被路人注视、被其他车主搭讪的感觉,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这一点是花多少钱做广告都换不来的。

但是,任何设计上的极致追求,都必然会带来一些妥协,这个道理在SU7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实现那个迷人又性感的溜背造型,设计师不得不牺牲了一部分后排的乘坐空间,尤其是头部空间。

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有驾

这个问题对于身材高大的乘客来说尤其明显,一个身高一米八五的朋友坐进后排,只要稍微把腰挺直一点,头发基本上就能蹭到车顶的那块巨大天幕了。

短时间乘坐可能还能忍受,但如果要跑个长途,那种压抑感就会非常明显。

再说到这块面积巨大的天幕玻璃,虽然官方宣传它的紫外线隔绝率高达99.9%,防晒数据非常漂亮,但在炎热的夏天,实际体验是另一回事。

紫外线是挡住了,但太阳光带来的热辐射是挡不住的,头顶上就像顶着一个大大的暖炉,那种烘烤感非常直接。

结果就是,为了保持车内凉爽,空调系统需要比普通车辆更卖力地工作,风量要开得更大,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车辆的能耗。

所以,为了帅气的外形,后排乘客的舒适度和夏季的隔热体验,是实实在在付出的代价。

进入车内,我们再来看看小米最引以为傲的智能化体验。

这部分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雷军敢于跨界造车的最大底气。

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有驾

中控那块16.1英寸的大屏幕,搭载了小米自家的澎湃OS系统,操作起来的流畅度和反应速度,绝对是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准。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和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无缝衔接。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手机投屏或者蓝牙连接了,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

比如你在小米手机上没看完的导航路线,上车后可以自动流转到车机大屏上继续导航;家里的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你都可以在开车的路上通过车机直接控制。

这种“人车家全生态”的体验,是传统汽车品牌很难在短时间内复制的,也是小米花了十几年时间构建起来的强大护城河。

不过,科技感有时候也容易用力过猛,变成一种华而不实的“炫技”。

比如说那个在车辆启动时会自动翻转出来的仪表盘,第一次看到确实会觉得很酷,仪式感十足。

但当新鲜感过去之后,它的实用性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因为它的安装位置相对较低,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需要低头才能看清上面的信息,比如时速、电量等,视线会短暂离开路面,这在高速行驶时其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有驾

相比之下,那个需要额外花钱选装的56英寸超大HUD抬头显示,反而成了很多车主认为的“必需品”。

它能把最重要的驾驶信息直接投射在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视线完全不用移动,既方便又安全。

从这个角度看,那个翻转仪表盘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制造一个科技噱头,而HUD才是真正从驾驶者需求出发的实用功能。

最后我们来聊聊这台车开起来的感受,这也是它最“矛盾”的地方。

以顶配的Max版为例,双电机四驱的配置让它拥有了2.78秒的零到百公里加速能力。

这个数据在日常驾驶中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只要你舍得深踩电门,整个人就会像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死死地按在座椅靠背上,窗外的景物瞬间变得模糊,那种强烈的眩晕感和推背感,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感到既刺激又敬畏。

可以说,它的性能在城市道路上是绝对过剩的,但这种过剩也带来了一种“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强大自信。

小米YU7试驾报告: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值得买吗?-有驾

然而,当你把驾驶模式从激进的“运动+”切换到“舒适”模式时,这台车仿佛瞬间变了一副性格。

它的空气悬架会变得非常柔软,在通过减速带或者路面颠簸时,底盘能将绝大部分的振动都过滤掉,传递到车内的感觉非常轻微,甚至会有一种坐大船似的忽忽悠悠的感觉,完全不像一台主打运动的轿跑。

小米的工程师显然是想打造一台能够兼顾多种场景的“全能战士”,既能满足家庭出行的舒适性需求,又能让驾驶者在需要时体验到极致的操控乐趣。

这个想法非常美好,但实际的结果是,它在舒适性上,比不过那些纯粹为家用设计的车型;而在运动操控的犀利和精准度上,与那些真正的性能车相比也还有一些差距。

它就像一个各科成绩都是85分的学生,很优秀,但没有一门能拿到满分。

总的来看,小米SU7的本质,就是一台用互联网思维和数码产品逻辑打造出来的汽车。

它的巨大优势在于智能化程度高,软件迭代速度快,用户反馈的问题可能在一两周内就能通过OTA在线升级得到解决,这种效率是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

这也是中国新势力造车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们更懂用户,反应更迅速。

但它的短板也同样源于此,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新兵,小米在传统制造业的经验积累上还有所欠缺。

一些首批车主反映的,比如车内某些部件在特定路况下的轻微异响、偶尔出现的软件小bug等等,虽然这些问题都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和安全,但对于一台售价达到二三十万的汽车来说,这些细节上的不完美,还是会影响车主的心情和对品质的感知。

这就像是新生的力量在挑战旧秩序时必然会经历的“成长的烦恼”,而现在动辄半年以上的等车周期,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对这种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