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展厅的灯管总亮得有点过头。站在巨大的落地玻璃前,方奇正琢磨面前这台Model 3是不是毕竟也要尝尝国产新能源的甜头。耳朵里听着售后同事闲聊提成缩水,他下意识摸了摸手机,想刷一刷APP。“25.95万啊,比一年前便宜了一万!”可真正让他在意的不是那区区一万元的价格调整,而是聊天群里经销商老板的叹息——“底薪都快发不出来了。”
我们都曾见过那样的景象:崭新的汽车停在展厅中央,销售穿着划一工服,笑容标准。但很少有人留意,他们笑容背后,榨干的其实是整个行业的利润表,甚至每一个人的生计信心。方奇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面对“价格战红利”却得不到半分实惠的中国汽车人。
降价,为谁?降薪,凭什么?这是个有趣的时代悖论。你能想象吗——一边是官方喊着“给价格战刹车”,一边是各家厂牌还在拼命往下压价,折扣清单比月饼券还厚。“车价降了,车却更买不起”,说者坦然,听者失笑。
这些热闹背后,有一串串冷静得令人心凉的数字。2025年7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降到3.5%。听起来没什么,毕竟大那些搞快消的、做零售的,利润率也都在这根线附近晃悠。可对比一下2021-2023年那些黄金时代——6.1%、5.7%、5.0%,现在连燃油车都靠降价及时止血,还能指望新能源板块救命吗?
中国汽车人在想什么?
你若问卖车人,跟你聊的多半是销售政策换了、补贴套路细了、客户“磨单”能力飙升、月底冲绩压力如山。你问造车人,说的是产能爬坡失灵、资金链紧张、预期失落、项目转产,甚至没工夫管隔壁友商是不是已经倒闭。再问问供应商,他会告诉你账期一拖再拖、资金见底、同行倒闭、小厂老板开始琢磨卖仓库设备。
表面上,行业动静很大。“Model 3降1万”,比亚迪“回收折扣到7.5%”,这些消息交替刷屏。港媒外媒笑得见牙不见眼,说“中国人自己都不听国家‘别打价格战’的号召”。可笑归笑,他们大抵没想到,这一刀刀割的,不是对手,是自己。
换个逻辑,其实这场游戏只是“规模对抗”:供大于求,买方放缓,消费周期拉长。开弓没有回头箭。车厂得支撑工厂运转,维稳就业,金融机构得降低风险,政府需要数据好看点。环环相扣,哪怕盈利被切割到极限,也得咬牙撑住体面。
那些花哨的销量增长、市场份额争抢,不过是为接下来的“洗牌”积累子弹。每多卖出去一台车,哪怕贴着薄如蝉翼的毛利,都是在赌明天市场自己能站得久一点。谁先倒下,谁才是真正的冤大头。
提利润,行业里没人乐观。比亚迪无数场合表态要“价值回归”,GL8死守高价区反倒赚得踏实,奔驰宝马奥迪也开始逐步收回折扣——不是他们不想卷,而是卷不起了。
车市的“好消息”似乎只对终端消费者友好。只要你在意的只是“买车比去年便宜两万”,但很少有人问,“谁来埋单,谁会倒下?”行业里混久的人都明白一句话:价格的代价最终由所有人分摊。只不过,有的分得早,有的分得迟。
更现实一点讲,“中国汽车人为什么没钱”?靠的不是一时的技术创新。纵观过去数百年,真正让人均财富爆发式提升的,都是能源和产业级技术革命。当年蒸汽机掀翻马车,大家一起暴富;后来电气化爆发,汽车成了中产象征。可现在,新能源车只是换了电池包和电控系统,算不上革命,至多优化了排放和使用体验。下游配套端也没有等量级的突破,资本市场已经用脚投票:汽车,撑不起中国经济持续腾飞的未来。
从去年起,车企倒闭、4S店消失、供应商跳票、媒体广告缩水,已经成了行业里的日常八卦。“今天谁跑路了?”“预算又裁多少?”“还招不招人?”要真有谁说什么“幸福就像蝴蝶,越追越远”,大概率是在等项目批款或者等下一次分期到账。大厂还能靠燃油车压箱底血赚一把,小厂和新势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现金流活活流干。
行业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数据上说,147款车型去年打骨折,今年只剩106款降价,燃油车收缩尤甚。但这点小回温,只够维持短暂喘息。背后是无数人“绩效打折、业绩分摊、老板跑路”。有销售吐槽:“新能源打价格战,连带着所有车系全得跟着卷,最后一地鸡毛,大家都没钱。”
有时候我在想,这一轮“价格驱动”大跃进,本质就是高并发内卷。供需错配,消费降级,下游红利见顶。唯一能实现增长的,就只剩“抢份额”——多几个客户就多一份生存机会,哪怕利润近乎于无。往深了说,是为社会稳定和消费信心买单,汽车成了“蓄水池”,为减少其他领域失血而自愿流血。
只是,流血的人越来越多,分摊到千家万户,话语权就变了。过去反对行业联手控价,大家在网上骂是“垄断;”今年再吆喝“别再自杀式降价”,反倒没多少人反对了。刚性利益就是最好的和事佬。
汽车行业换道超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成就有目共睹。可本质决定上限。内卷是一把刀,一面割行业冗余和效率冗余,一面割利润和信心,最终落在了每个参与人的饭碗里。
你若只问,“中国汽车人,你为什么没钱?”背后其实埋着更大的命题:整个用空间换时间、用流血换效率的社会高压试验,谁能坚持到最后,谁才能有资格理直气壮地笑着买下一辆最新款Model 3。
汽车的摊子越来越大,汽车人的共情面越来越广。问题是,什么才算“理性”和“稳重”,它们真的有市场份额吗?这个回答,也许只有下一场价格战之后,才能从剩下的人嘴里听到。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