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分货。”这句老话,如今听来,有时显得格外讽刺。
近期,电动车车主们正为轮胎的事儿闹心。
倒不是电池又出了状况,而是那与地面亲密接触的“伙伴”——轮胎,实在不够耐用。
原本期望能跑完五六万公里的米其林,结果才跑了三万公里,就得忍痛割爱换新的。
这烧钱速度,比烧汽油还猛!
能不让人窝火吗?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难道电动车天生就是轮胎的克星?也不能全怪车主。
实际情况是:许多电动车车主都察觉到,他们爱车的轮胎,仿佛装了加速器一般飞速磨损。
明明是同一品牌的型号,在燃油车上可以安稳服役数年,可一搬到电动车上,一年半载就得光荣退役。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自己开车习惯不好,可是左邻右舍、论坛车友一交流,发现这绝非个例。
大家这才醒悟,或许不是自己出了问题,而是车企或轮胎厂在背后动了手脚。
深入挖掘,这背后的弯弯绕绕还真不少。
先说说这“同品牌”的障眼法。
你是不是觉得买到的米其林PS4就是一模一样?
天真了!
燃油车款可能采用三层帘布叠加高强度钢带的结构,而电动车款呢?
极有可能被悄悄替换成单层帘布加上尼龙补强。
外表看上去没啥区别,可侧壁却薄如蝉翼,随便碾过一个稍微突起的减速带,就可能发生鼓包。
这算什么?
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电动车本身也得承担一部分责任。
想想看,相同尺寸的电动车型,通常比燃油车型重上四五百公斤。
这些额外的重量,毫无保留地压在轮胎上,轮胎能轻松吗?
这好比让一个人每天背着一个成年人跑步,还能指望他跑出世界纪录吗?
更令人恼火的是,某些车企为了榨取更多的续航里程,竟然打起了轮胎的主意,给轮胎“瘦身”。
胎面橡胶的用量直接减少,抓地力和耐磨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这分明就是牺牲轮胎寿命,来换取那微乎其微的续航提升!
一位购买了某国产新势力品牌的车主就抱怨说,同样一款轮胎,装在Model 3上,三万公里就磨到了警戒线,换到雅阁上,六万公里还能继续奔跑。
这差异,让人难以接受。
电机带来的强大扭矩也是一个隐形的轮胎杀手。
电动车在起步瞬间释放出的巨大扭矩,相当于燃油车在三档位猛踩油门所带来的冲击力,一股脑地倾泻在轮胎上。
德国大陆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电动车轮胎每公里所承受的剪切力,比燃油车高出惊人的47%!
这就像每天让轮胎参加一场高强度的拔河比赛,磨损速度自然会加快。
再加上动能回收系统,每次松开加速踏板,都如同给轮胎施加了一次紧急制动,轮胎橡胶的损耗速度简直可以用“肉眼可见”来形容。
而部分轮胎厂商,也在悄悄地玩着猫腻。
一些厂商打着“电动车专用胎”的旗号,实际上却偷偷降低了轮胎配方中二氧化硅的比例,直接导致抗撕裂性能大幅下降。
还有那所谓的静音棉设计,为了追求更好的车内静谧性,在轮胎内部填充海绵,却阻碍了轮胎的散热,在高气温下长时间行驶,轮胎极易因过热而发生“热熔”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更让人无语的是,售后保养也存在着“双标”现象。
部分4S店明知电动车轮胎寿命较短,却仍然按照燃油车的保养周期,建议车主每两万公里才进行一次轮胎换位,这直接导致轮胎内侧花纹过早磨损。
而那些经验老道的维修师傅都知道,电动车轮胎最好每行驶五千公里就进行一次换位,并且适当提高轮胎气压。
然而,这些能够有效延长轮胎寿命的技巧,却很少出现在车企的官方保养手册里。
所以,下次更换轮胎时,咱们务必要擦亮双眼,别被“新能源专用”的标签给忽悠了。
一定要仔细查看轮胎的载重指数,选择比原燃油车轮胎高一个等级的产品,同时,也要尽量选择胎面硬度在70HA以上的耐磨轮胎。
毕竟,省下来的轮胎钱,足够你的电动车充上半年的电了!
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诚”字。
车企不能只想着降低成本、提高续航,更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用车体验。
轮胎厂商也不能为了迎合车企的需求,而牺牲产品的质量。
监管部门更应该加强对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这种偷工减料的行为。
别让消费者花了真金白银,却当了“冤大头”。
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咱们普通老百姓,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