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四季度车市:新车降价冲量,二手车价跌伴转型机遇

进入2025年第四季度,车市“冲刺模式”已全面开启各大车企的销量目标完成进度与市场策略调整正深刻影响着整体市场走向,四季度的市场竞争态势已然成型。

全年销量承压,竞争加剧

在销量目标完成情况上,传统车企与新势力阵营的表现差异显著。传统车企中,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组成第一梯队,前三季度销量均突破300万辆,完成率均超过70%东风集团表现疲软,前三季度完成率仅为44%。新势力阵营中,小鹏汽车以78%的完成率领跑,理想汽车则受前期交付下滑影响,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降13.07%,全年目标压力仍存。

2025四季度车市:新车降价冲量,二手车价跌伴转型机遇-有驾
图片

整体来看,头部车企优势凸显,多数新能源车企年度完成率不足50%,面临不小的冲刺压力,这也为四季度的市场竞争埋下伏笔。

豪华品牌率先发力,宝马X1优惠幅度达10.39-13.14万元,奔驰C级降价12万元,其入门版车型价格直接下探至主流合资车区间,对中端市场形成冲击。新能源品牌也不甘示弱,理想L6推出2.1万元现金补贴,落地价控制在23万元以内,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这场大规模降价促销的背后,是“金九银十”冲量的传统需求与新能源购置税政策窗口期的双重催化。一方面,针对明年新能源车辆购置税恢复征收的政策预期,部分新能源车企推出“今年预定、明年交付”并补贴购置税差额的方案,鼓励消费者提前订车;另一方面,面对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需至少100公里才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的门槛,部分车企选择对不满足条件的车型降价处理,计划在年前消化库存,以价格诚意撬动市场需求。

“集体价跌”事出有因

新车市场的剧烈价格波动,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让本就陷入集体价跌”怪圈的二手车市场雪上加霜对二手车市场的供需平衡与价格体系形成强烈冲击。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金额达6232.38亿元,成交均价从2024年同期的61180元降至53673元,均价暴跌12.3%,创近五年最大跌幅。

二手车市场之所以陷入“集体价跌”的困境,核心源于2022年下半年起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价格战持续发酵。多个汽车品牌不断大幅下调新车售价,甚至出现部分车型新车价低于二手车收购价的“倒挂”情况,直接冲击二手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行业整体陷入价跌怪圈。

“价格倒挂”这种现象在新能源领域尤为突出。前文提及的新能源购置税减免、续航门槛等政策频繁调整倒逼车企短期冲量,且消费者更倾向“低价买新车”导致二手车需求疲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价格下探至倒挂区间。此外,新能源车型技术迭代加速,旧款新能源二手车因续航、智能化配置劣势,贬值速度远超传统燃油车,大量老旧新能源二手车流入市场进一步拉低整体均价

困境下的转型突围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国二手车行业仍面临难得的发展窗口期。

一方面,二手车新政的落地为市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跨省通办、取消“国五”限迁等措施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打通流通壁垒。相关政策强调的“经纪转经销”转型,敦促二手车买卖的经营主体承担认证、整备、质保等责任,进一步促进市场正规化发展。

另一方面,官方二手车服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众多传统车企如一汽丰田、奔驰、宝马、一汽奥迪、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大众、雷克萨斯、沃尔沃、吉利、长城、比亚迪等纷纷加速战略布局,通过深化二手车品牌认证体系、扩大资金投入及优化服务网络,积极抢占二手车市场增量空间。

随着二手车市场的扩容,若能借助金融手段制造”高品质短车龄(三年以内)二手车,车源供给难题将有效破解。例如,消费者购置新车时可选择配套金融方案,锁定N年使用权周期,期满后无需纠结市场行情,直接将旧车交还金融机构或委托运营的经销商,置换新车延续该模式。该模式下,消费者能规避车辆残值波动风险,厂家为实现残值锁定,将对新车降价采取更审慎态度,进而促进市场价格体系保持稳定。

e估未来残值预测,正是这一模式落地的关键支撑。其依托大数据算法与海量真实交易数据,能从车辆基础信息、市场供需等多维度,预估不同车型在N年使用周期后的残值帮助厂家和金融机构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条款、控制风险,避免因残值预估偏差导致的成本损失,进一步保障“锁定残值”环节的可行性推动汽车流通体系向高效、规范、可持续方向升级

当前二手车行业正处在新旧发展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价格倒挂带来的短期挑战,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加速洗牌。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测,随着价格竞争逐渐降温、主机厂认证体系持续完善,这片蓝海市场有望完成从“粗放增长”到“规范兴盛”的关键跨越。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前9个月我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已达1473.28万辆,距离全年2000万辆目标仍存约527万辆缺口,四季度将成为市场冲刺的最后窗口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