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最近整了个大活,叫至境L7,预售20万到25万。
这事儿一出来,我第一反应不是车怎么样,而是通用汽车是不是有高人“开窍”了,或者说,终于“颠”了。因为这个定价,这个配置,已经不是正常人做生意的逻辑了。这是一种典型的掀桌子式打法,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冲锋。不装了,摊牌了,大家一起死。
讲真,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商业竞争了,而是修仙小说里的黑暗森林。每个车企都是一个揣着法宝的老六,互相瞅着,谁先动谁可能就死,但谁不动,肯定会死。之前大家还讲点体面,你出个新技术,我降个价,都还在一个牌桌上打牌。但现在不一样了,总有那么一两个杀红了眼的,觉得打牌太慢了,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别克至境L7就是那个往餐厅里扔炸药包的。
你看它的配置单,长宽高5032/1952/1500mm,轴距3000mm,妥妥的中大型轿车身材。然后给你一块40.2度的奥特能电池,CLTC纯电续航302公里,综合续航超过1400公里。1400公里是什么概念?就是你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间甚至还能抽空去趟服务区买个烤肠,而不是去找充电桩。这个续航数据,就像一个本来在练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从裤裆里掏出了一把冒蓝火的加特林,对着同行说,大人,时代变了。
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
而且它还有激光雷达,有Momenta的端到端大模型,有高通8775芯片。这些高大上的名词翻译过来就是:该有的,不该有的,能吹牛逼的,不能吹牛逼的,我全给你堆上。别人是挤牙膏,通用这次是直接把牙膏厂的生产线扛过来了,对着你的嘴就是一顿猛灌。加大,加大,再加大。就问你怕不怕?
但最有意思的,也最拧巴的,就是“别克”这个牌子本身。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别克的印象还停留在GL8,停留在凯越,停留在那种四平八稳、老板司机都爱、但你绝对不会觉得它跟“科技”和“潮流”有半毛钱关系的感觉上。它就像一个穿着中山装的老干部,突然开始跟你聊元宇宙和区块链,那个画面感,就很魔幻,甚至有点道诡异仙。
这种品牌玄学,是一种很强大的惯性。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在侮辱他。会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内饰做工,他会跟你科普极简主义和人类未来。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信仰。而别克的信仰是什么?是可靠,是舒适,是“我爸开的车”。
现在,这个“我爸”突然想当“我”了,甚至想当我儿子。他开始玩命堆料,把车机屏幕换成了贴脸弹幕机,把方向盘做成了游戏手柄,告诉你他的自动驾驶能让你在五环上逍遥智行。
我都能想象出那个场景:一个西装革履的别克老车主,坐进L7的驾驶舱,看着眼前巨大的屏幕,听着语音助手“你好别克”,他可能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沉思:我是谁?我在哪?我开的这玩意儿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别克吗?
写到这,我感觉通用市场部的朋友可能要提刀来砍我了,但忠言逆耳,是吧。
别克这一套操作,本质上是在用国产新势力的打法,来对抗国产新势力。它想证明,论堆料,论性价比,我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疯起来,比你们这些新来的还能卷。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别克L7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但是,技术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关键。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不在于代码和雷达,而在于一个不讲道理的“老头乐”突然从路口鬼探头。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就算装的是哈勃望远镜,责任也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我是说,定给你了。你堆再多的料,也算不出人心。
而且说实话,1400公里的续航,确实解决了续航焦虑。但转念一想,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一年也难得有一次开1400公里的机会,大部分时间不就是上下班通勤吗?这就像你买了个能装下整个宇宙的冰箱,结果每天就放一瓶可乐。当然,有总比没有好,这种安全感,千金难买。
说到安全感,我想起上次国庆回家,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队的盛况,那简直是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场面。所以增程这种模式,现阶段就是版本答案。
所以,别克至境L7这车到底怎么样?
它很好,好就好在它不讲道理。它用一个合资老炮的身份,干了一件新势力才敢干的事,把价格和配置打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难受的位置。它就像一个武林盟主,突然开始用下三滥的招数,而且用得比谁都狠。
可它最大的问题,也恰恰在于它的身份。它叫“别克”。这个名字,既是它最值钱的资产,也是它最沉重的枷锁。想买它的人,可能会被它过于激进的科技感劝退;而被科技感吸引的年轻人,又可能会因为它的品牌调性而犹豫。
最终,这台车成功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那个头顶的激光雷达,也不在于那块能看电影的灵魂投影仪,而在于,市场究竟还认不认“别克”这两个字。
所以你问我这车能不能买?我的结论是,这已经不是一个产品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别克这次选择直接发疯。而我们这些凡人,就在一旁看着,看着这场盛大的、荒诞的行为艺术,挺好。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