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保时捷,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可能就是“梦想之车”。
这个来自德国的豪华品牌, long long ago 就凭借着它出色的性能和独特的品牌魅力,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一个奋斗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高高在上、似乎从不为销量发愁的品牌,最近却传出了一些让人颇为意外的消息。
先是有人说公司最高层的领导可能要换人,紧接着又爆出它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市场,销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甚至连在自己的老家德国,买的人也变少了。
这一系列的情况不禁让大家心生疑问:那个我们熟悉的保时捷,到底怎么了?
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还是说,它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先来看看那个关于“换帅”的说法。
有消息称,保时捷的首席执行官,也就是当家人奥博穆·布鲁姆,可能会在未来卸任。
这位先生可不简单,他同时担任着两个非常重要的职务:一个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另一个就是保时捷的首席执行官。
大众集团旗下有奥迪、兰博基尼、宾利等众多品牌,整个集团的盘子非常大;而保时捷又是这个集团里最能赚钱、品牌形象也最高端的成员之一。
一个人同时挑着这两副重担,能力自然是没得说,但精力也必然是有限的。
这就好比一个学校的校长,同时还兼任着高三重点班的班主任,平时学校运转良好、班级成绩优异,那自然是人人称赞。
可一旦班级成绩出现了波动,大家就会开始嘀咕,是不是校长管的事情太多,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上来了?
现在奥博穆先生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当保时捷的业绩,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出现问题时,一些投资者和公司内部的工会组织就开始表达担忧了。
他们的想法很直接:大众集团正在进行艰难的电动化转型,千头万绪都需要CEO去拍板;而保时捷自己也正处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一个专注的领导者来掌舵。
一个人把精力分成两半,会不会导致两边都顾不过来?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所以,尽管所谓的“换帅”还没有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但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外界对于保时捷未来发展方向是否足够专注的深深忧虑。
这股压力,是真实存在的。
说完了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组更直观的数据,那就是销量。
根据保时捷官方公布的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它在全球范围内的交付量其实是增长的,达到了24万多辆,同比增长了10%。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挺好的吗?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结构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是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然而,在这份成绩单里,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却下滑了12%,只有6万多辆。
此消彼长之下,北美市场反而超过了中国,成了保时捷新的全球第一大市场。
销量下滑12%,这对于一个豪华品牌来说,绝对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
这意味着,在中国,有相当一部分原本打算购买保时捷的消费者,最终改变了主意。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颓势并非只发生在中国。
在它的老家德国,销量也下滑了16%。
一个品牌,在自己曾经最大、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和本土市场同时受挫,这足以说明它遇到的不是小麻烦。
那么,真正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曾经备受中国消费者追捧的保时捷,现在似乎没那么香了?
答案的核心,指向了我们这个时代汽车工业最大的变革:电动化和智能化。
在燃油车时代,保时捷的优势是碾压性的。
它拥有顶级的发动机技术、赛车级别的底盘调校和数百万元级别车型所带来的品牌光环。
那时候,一个富裕的消费者在选择一辆豪华轿车或SUV时,保时捷几乎是绕不开的选项。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一个很现实的场景是,今天一个手握一百万预算的中国买家,他(她)的备选清单里,除了保时捷卡宴或者帕拉梅拉,很可能还会出现蔚来ET9、仰望U8、极氪001 FR这些国产品牌的旗舰车型。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些新品牌怎么能和保时捷相提并论?
但在很多新一代消费者的眼中,评价一辆“好车”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人们看重的是机械素质,是百公里加速那零点几秒的差距,是发动机传来的迷人声浪。
而现在,很多人更看重的是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够不够清晰,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听懂各种指令,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好不好用、能不能在堵车时解放双脚。
简单来说,汽车正在从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变成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在这场全新的竞赛中,保时捷这位曾经的“优等生”就显得有些跟不上了。
以它唯一的纯电车型Taycan为例,这辆车在刚推出时,确实凭借其出色的驾驶感受惊艳了世界。
但如果以今天中国市场的标准来看,它的车机系统反应不够快,智能化体验也相对传统,续航表现在同价位产品中也并不突出。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把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搬进车里,把智能座舱玩出花样的时候,保时捷提供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性能强大的“功能机”,而消费者想要的,却是一部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
这种产品理念上的“时差”,正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
它依然沉浸在自己辉煌的燃油车历史和赛道基因里,试图用过去的逻辑来定义未来的产品。
它强调的“驾驶乐趣”,对于很多在城市里通勤、饱受堵车之苦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正在下降。
相反,那些能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具科技感的国产品牌,反而更能切中他们的实际需求。
所以,保时捷今天遇到的困境,其实是所有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共同面临的转型阵痛。
它们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宗师,内功深厚,拳法精湛,但在一个所有人都开始使用高科技武器的新时代,发现自己的一身武艺,似乎有点不够用了。
即将到来的纯电动Macan,将是检验保时捷能否跟上时代脚步的关键一战。
如果它能真正放下身段,虚心学习并理解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打造出一款既有保时捷驾驶精髓,又有顶级智能化体验的产品,那么它依然有机会赢回消费者的心。
反之,如果它还是固守传统,那么它失去的,可能就不仅仅是销量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