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现在买车,已经不只是买一个能把人从A点拉到B点的工具了?每次新车官图一出来,那种“唉,这车可真有范儿”的念头,比“这车能跑多快”还重要。这次追觅汽车首秀,在造型、工艺和全球市场上的野心,的确让人不禁多想几句。
首先,我们得承认,追觅这波造型,真的是冲着“你一看就记住”的方向走的。布加迪式超跑的样子,这不是小打小闹,是直接学会了点灵魂画法。要说国产车最容易被吐槽的是什么?是“撞脸”。但追觅这波,学得够狠,学完还加了自家蝴蝶门。很多人第一眼看,八成会在心里嘀咕:“你这能不能学出自我来?”但问题也就来了,买车到底为啥?你要个实用,咱早几年五菱宏光对标。现在大家口袋鼓点了,审美挑剔点了,车变成了个大号手机壳,得表达自己。你开出去,样子就得够唬人,能显出“我不普通”。那追觅这套激进外观,确实顺着这股社会情绪来了。
再说说中德混合制造方案。很多人一看“德国制造”,心里立马开始打算盘,想到宝马、奔驰、奥迪的扎实底子。但你冷静想想,有多少国产品牌,自己在本土打得火热,一到国外就没声儿了?原因之一,还是你牌子底气不够。这招追觅聪明在哪?先“穿西装”,沾上德国生产这点洋气,显得和特斯拉柏林工厂一块“混圈子”,再吹一吹“全球销售”,直接跳过了咱们国产车一直想突破却很难的那道门槛。换句话说,这是品牌在玩身份营销。
你看,现在买豪车的群体,不光是有钱,还得讲究心理满足感。“我买的可不是一般货,是有国际身份的。”以前大家买德国的,买美国的,现在追觅要做的是“买中国研发的德国制造车”。你愿意花钱,也有理由掏这个钱。这点身份策略,如果能落得实,倒是挺值得国内车企学一学的。
说到造车工艺,追觅这回拿出了2000MPa航天级钢,官方配置都快赶上科幻片了。以前咱们看车,关注的是皮厚不厚,现在是钢材有没有航天级、密度多少,B柱还能不能省钱不装。结果人家一句话给你打消顾虑——“我们钢铁够硬。”你有安全焦虑,我直接用数据怼你脸。有啥效果?就是说服力爆棚。前几年,主打轻量化的新能源车,安全性总被人说,现在追觅直接用硬货摆出来,像是给消费者打了一针“莫慌,我有底”。
聊到内饰和科技感,这回也挺狠的。大多数国产新车都在玩“大屏幕”、“按键减少”、“未来感”,但追觅一套双联屏再配满屋子的电子按键,明显不是走极简风,而是走科技感爆表那路。要问为什么非得这么做?我一直觉得,车内空间现在更多是体验空间。你像手机里,系统再牛,没个顺手的壳子,体验总归差点意思。你买这车,用科技感打造日常仪式感,下班进车里点亮大屏,调功能像玩游戏机似的,这叫什么,这叫让你花的钱“肉眼可见”。
但这里有个问题,追觅的市场目标那么高,敢做“全球销售”,摆出了顶级超跑姿态,那到底是想卖给谁?大伙儿都关心,新能源这一波,你啥时候让普通人也用得上。可你一上来就要超越1000马力,这谁能天天开?而且,目前动力信息只说“有可能”,都还没落地。你想,民用车1000马力干啥?上下班就像飞机腾空?多数时候,这种参数,更多是造势,而不是实际跑得起来。
这也就是我长期看车市悟出的一点道理,参数越猛,营销意图越明显。你又不是F1车队,普通人买车,最实用的其实不是动力,而是空间、舒适、它能不能省我事儿。追觅现在摆马力做门面,目的很直接,就是“让你记住我”,先把品牌通过想象值拉高。“豪车感”制造出来,等以后慢慢下沉,走大众路线也好走。
不过,有一个细节我还挺感兴趣,敢在德国柏林工厂附近生产,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阵地宣战。特斯拉在德国建厂,背后是冲击欧洲市场的大动作;追觅跟在后头建厂,是主动把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往欧洲中心插。你可以理解为,“咱们要卷到世界来了”。这种敢于挑战的劲头,特别有点新一代中国企业的想法,不见得真能颠覆什么,但绝对敢于尝试。
把所有元素都加在一起,追觅这车明显是在用“高端形象”破圈,不是打价格战,也不是拼性价比,而是用设计、科技、制造工艺和身份标签,撑起一台“你想象中的未来车”。但问题也随之来了,比如,你多有范儿、多科技感、多航天钢,最后回到路上,是不是还是堵在五环?中国车企这几年,越来越喜欢在形象空间里做文章,但怎么让这些“未来”变成普遍适用的“现在”,才是难题。
还有一点,让人想问问:你花这么多心思在外壳科技上,消费者买单不买单,最终不是靠亮相,而是靠售后和实际体验。很多人买新势力,图的是“高级”,但过两年再看看,实际体验到底如何?豪车感升级简直是用钱堆出来的,但体验却是用时间验证的。追觅这套组合拳,如果三年五年后,真的能在全球都留下牌子的影子,那才叫成功;否则还是从一堆新车新闻里一刮而过,热度散了就啥也不是。
说白了,现在中国新造车势力,不是缺一款造型炫的车,也不缺顶尖参数,更不差一腔热血。他们缺的是“怎么把中国制造,变成全球信赖”,让设计、科技和工艺,不是一道亮丽的门面,而是变成人人都能拥有的小日子。追觅一这波牌出了很漂亮,但接下来三年五年,怎么把牌打实,这才是我更关心的。
你看看,现在社会买车,买的是生活标签,是身份门槛,也是日常体验。追觅用“布加迪超跑脸”,用“德国制造工艺”,用“未来内饰”,甚至用“航天钢”,“1000匹马力”,把自己推到顶级品牌台阶,这怎么玩?我的理解是,他们在赌下一个阶段车市,不再是价格话语权,而是形象话语权。车变成了自我表达的一部分,变成了社交工具,变成了“我是谁”的证明。汽车已经不单纯是出行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驱动。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也是所有消费者关心的:你做得这么花,最终是不是为我多花的每一分钱,带来实在的好处?归根结底,买车这事儿,既要漂亮,也要靠谱。这时代飞速变化,只有开过的人才知道,未来感再高端,“用得住”才是硬道理。追觅的这台车,能不能从高级豪华走到大众普及,从新鲜的官图走到路边的车行,每个人都有份的体验,我觉得,这才是值得期待的。
别等未来,别只看梦想。外观再飒、门板再帅、马力再大,最后都得回到“为生活添砖加瓦”,让真用得起、真修得了、真省得心。未来感再多,那都是愿景,日子还是要过得踏实。追觅汽车这次官图一挂,热闹是有的,但真正的考验,还在以后每一天里。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