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知道吗?我昨天开车,看到一个二手车广告,写得那叫一个夸张。动力爆棚,可实际试驾一圈下来,明显没那么神。可能广告人也知道这点,反正虚虚实实,反正让你心动。
这车我挺熟的,跟我那年第一辆入门卡罗拉差个档次,也差异挺大。其实我觉得,厂家为了吸引眼球,会虚实掺半。估算吧,大概一分钱一分货,咱们能接受的夸大范围可能在20%-30%左右。这不一定全是假,但里面掺杂的调味料不少。又比如说,我一好友买了辆新车,销售说还能跑十年不掉价,听这话,我就知道,这不靠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一个细节:据统计,某品牌的发动机价格占整车成本的35%左右。一部车要赚的,真价值其实很有限。供应链上,零部件像拼图块,拼得越细,成本雾化越大。就像组装家具,别看明面光鲜,其实每个螺丝、每个芯片,都暗藏学问。
我还琢磨,有些车型卖得好,广告推广花的钱多得惊人,实际上几乎赚的是名气和流量。嗯,有点像娱乐圈,炒作卖票,不寻常的轰动一些就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攻击同行的黑公关到底怎么操作?其实我猜,可能就像买卖股票,伪造点新闻或者爆点,把别的车捧得天花板,自己车就能有一线提升。虽然观点有点偏激,但我觉得,这套套路还挺普遍。
你有没有想过,供应链上的鸡尾酒?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很多零配件都是找最低价供应;另一方面,又得保证性能过得去,两者之间的博弈真叫个精彩。像我当年在修理厂打工,那个炮弹噪音能折腾一整天。那芯片的源头很可能就是个青涩厂商,大家用一线品牌的包装,赚了差价。
我曾经问过一位维修师傅:这些车一年跑多少公里才算正常?他笑笑说:看车主,估算一下,40到60万公里。如果每公里油耗0.8升,8块,百公里7.5块油费,加上养护,算个账,差不多百公里成本在300块左右。一辆车在城市跑,维护不算少,真要打算长期用,考虑维护、油还算划算,但一用到短期买回想升值,也就是浮云。
话说回来,很多车主其实根本没考虑过,这个用车成本占收入比例,多高?有些人买车纯是为了面子,花的钱比实际用得多的多。
我有点嫌麻烦,真觉得做行业这么多年,信息的不对称,有时候真是个坑。比如营销说这车能跑十年,你不问问那你们怎么保证发动机耐用啊?就单纯相信,挺危险的吧?还是得靠自己去体验,感觉比广告更靠谱。
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一些所谓的高科技配置,实际上可能就是噱头,比拼的是真实用性还是炫酷秀。比如车载大屏,有的买家可能几乎用不了几次。人都说花大价买智能,但你真正用上智能功能了?我觉得很多只是陈列品,逢场作戏。
对啦,市场上那种虚假宣传,真是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所以我想问,你们在选车时最在意的点是啥?性能、价格,还是这车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套路?
回头想想,行业严打好像确实能净化点环境,但我觉得真正的净化还是需要消费者心里有点火眼金睛。很多时候,咱们只会看表面。而那些虚假炒作,其实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
留个空白——你有没有遇到过被虚假广告坑过的具体案例?或者,平时看广告的时候,那种聆听内心的感觉会不会特别重要?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是不是以后买车,反而得更依赖自己动手多点?像我修车时,手上那些油渍给我的真实感,难以用任何虚虚幻幻的宣传比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