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行业圈里聊天,大家都在盯着大众ID.Golf的事。这车原本是今年要亮相的,但看最近消息,消息源都说得挺死,可能要推9个月左右。你知道吗?这时间一推,等于把原本三季度的打算硬生生拉后到明年第二季度。微妙得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本来计划就是要在慕尼黑车展上露脸。那天我还在看发布会,突然想到:这车能快点出来吗?难不成老板突然觉得这款车利润太薄?毕竟成本压力摆在那,欧洲那边油电转型的成本,真心不比想象中容易。
你想,那推迟,不只影响ID.Golf的上市,还连带影响T-Roc和其他车型。特别是大众一直强调的在欧洲成本要甩中国竞争对手一条街,但实际怎么做?从去年开始,大家都知道,大众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忙着升级。可是投资受限,改造计划停滞。谁知道,就是那一丢丢的技术更新,都能导致生产线宕机,工人们都开始出声了。
我问自己:这些技术上的障碍,是不是因为预算真紧?还是因为他们觉得电动化的成本还没想明白?这让我想到,原来很多‘硬件升级’就像装修房子一样,面积够大,技术要求高,每个电路、每根柱子都得提前计划好。不然来点电气改造,就得拆墙挪地,等于把整栋房子翻了个底朝天。难怪工厂常出问题。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大众为什么还不赶紧把生产线外包给中国工厂?这其实我一直有点不解。用我朋友修车厂的经验来说,他说,成本最底的其实就是用一些成熟的工艺在海外建厂。难道欧美那边的工厂还在死磕技术创新,想自己搞?还是他们觉得面对中国企业压力太大,不敢轻易放弃核心里程碑技术?
从某种角度看,推迟上市还能让大众多赚一点时间。你算算,假设一台ID.Golf的利润,如果市场提前爆发,少赚可能几百亿欧元,他们就不得不把钱耗在这上面。成本其实不只是单单的硬件折旧,更多是研发人员的工资、测试、调试——这些都能堆出来一架成本压力。
对了,你还记得去年大众内部的那份重组协议吗?说是要将高尔夫的生产线从沃尔夫斯堡挪到墨西哥。那一纸文件,感觉就像是在说:我先打个预估,省个大钱,再慢慢磨合。可这次延期,是不是说明他们根本没准备好呢?还是那边的劳工成本和技术难题,远比想象的复杂?反正我脑子一转,总觉得很多事不能光看表面。
可是我也在想:大众放慢速度,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觉得欧洲市场电动化的难度比自己预料的大?但其实说白了,欧洲的政策支持,补贴啥的都在那,光靠成本战可能还不够。现在的局面,就像开车在泥地上打滑一样,想刹车稳住,但轮胎打滑得更厉害。
说到这,我有个问题:大众愿意一直推着这些变数吗?还是说他们其实希望市场慢慢接受,等新技术成熟、规模经济出来后再全力推进?估算一下,如果按照车价20万起算,未来一台ID.Golf每台成本能压到多少?我自己知道的,简单算算,C04平台在大规模生产后,每台车的成本可能会比现款燃油版降低10%到15%。但如果技术还没稳定,推产就像踢皮球,越踢越远。
就在这里,我还得叹一句:假如我这猜得不是太偏,大众其实是打算等到技术成熟再推出,毕竟现在这个价位,盈利空间有限。你说,到底是他们技术还不到位?还是市场还没准备好?还是,我没细想过的——他们其实故意放慢节奏,想在未来的一波热潮中捞一笔?(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记得有次和经销商聊天,他说:现在这些车,摆在展台上,都是调试的样品,你看那灯光、座椅,有多少东西还在调试中?这让我觉得,技术的复杂,比我们看到的表面还要深一层。
你不觉得,传统车企在这一轮转型里,好像在学走钢丝?成本、技术、市场、政策,什么都得平衡。你说,他们是不是也在自我折腾?还是一盘很复杂的棋?
我胸口其实有点堵:你知道吗,不光是大众,整个欧洲车企,包括宝马、奥迪,都在假装在赶电动,但内心其实还在犹豫。成本压力像个巨大的黑洞,把他们拉得喘不过气。
就说这次ID.Golf推迟上市吧,我觉得明显反映了他们的战略调整。也许,短期内快不一定是好。你还记得,去年那些关于成本与速度的讨论吗?(这段我得早点收回来)
在这程变革中,好像谁都在摸索,谁都在赌未来会不会更宽。结果怎么着?还能坚持把产品做得像样,再不然,就像那个工厂,动不动就出故障——我突然想到,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企业的每一台机、每一个流程,都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行。
说到这里,我看着窗外那辆开过的电动车,心里突然有点儿滋味。沉甸甸的。是不是,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得面对,这些等待的背后,是还要多久的等待?或者,这次能不能成功?
(这段先暂且留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