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翻车?SU7召回11万+标准版,L2辅助驾驶暗藏致命隐患
下班路上,老张握着小米SU7方向盘的手突然紧了紧——辅助驾驶系统竟在暴雨中“失明”,前车急刹的刹车灯在雨幕里模糊成一片,而他只能凭本能猛打方向。这并非个例,11.2万辆小米SU7标准版因L2辅助驾驶极端场景失效被紧急召回,占总产量超三成。当“安全”二字被技术漏洞撕开裂缝,11万个家庭的日常出行成了悬在刀尖上的平衡木。
暴雨、雾霾、施工标线混乱——这些本该被系统精准识别的场景,却成了小米SU7辅助驾驶的“盲区”。高速路上临时施工标线覆盖原线,系统误判成空旷路面;暴雨中摄像头被水珠糊住,雷达波束在雨幕里乱窜;甚至有车主遇到突然窜出的小动物时,系统反应延迟了整整0.3秒。0.3秒,足够一辆时速80公里的车冲出22米——这距离,足够让一场事故从“可能”变成“必然”。
更令人心惊的是行业通病。2024年全国L2辅助驾驶相关事故纠纷210起,2025年上半年已蹿至130起,同比激增25%。这些数字背后,是传感器遇极端天气“罢工”、算法对未训练场景“懵圈”的普遍困境。车企们一边用OTA升级“远程修漏洞”,一边又把本该在上市前完成的测试推给售后——当技术跑得比安全快时,消费者成了最危险的“测试员”。
小米的召回动作看似主动担责,却也暴露出更深层的矛盾。OTA升级确实让车主免去跑4S店的麻烦,可这便利背后藏着多少“未完成的技术债”?车企是否在利用OTA的便捷性,将本该严苛的上市测试拆解成“售后补丁”?毕竟,当系统既要求驾驶员放松又随时准备接管,这种“半吊子”状态最易让人放松警惕——而事故往往就藏在这0.1秒的松懈里。
技术狂飙的时代,我们太习惯用“先进”定义安全。可再智能的辅助功能,终究是人的帮手而非替身。那些能自动跟车、识别路标的系统,再精准也抵不过家人一句“路上小心”的温度;能自动避障、紧急制动的算法,再强大也换不回玄关那盏等你回家的灯。技术可以跑得快,但安全必须跑在前面——不是靠事后召回的补丁,而是靠出厂前每寸路况的“魔鬼测试”,靠监管标准里每个细节的“吹毛求疵”。
有人说,召回是车企对用户安全的重视。可这重视,本该在车辆上市前就刻进每一行代码里。当我们在高速上按下辅助驾驶键时,期待的从来不是“可能安全”,而是“绝对放心”。毕竟,所有技术创新的终点,都该是“平安到家”这四个字——它比任何先进功能都更珍贵,也更该被守住。
此刻,老张的车已经修好开回了家。他没再像从前那样完全依赖辅助驾驶,而是把右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不是因为不信任技术,而是明白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人面对危险时的直觉与判断。这或许才是召回事件最该留下的启示:技术可以向前,但安全的底线,永远只能由人亲手守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