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教父谢幕!三菱斩断在华纽带,700万台中国心成绝唱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了,那就是日本三菱彻底退出了在中国的生产业务。

这可不是小事,不只是一个外国牌子不卖车了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发动机教父谢幕!三菱斩断在华纽带,700万台中国心成绝唱-有驾

可能很多年轻人对三菱这个牌子感觉有点陌生,觉得它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日系车,路上见得也不多。

但要是把时间往前倒个一二十年,那三菱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尤其是在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里,它扮演的角色,说句“教父”级别的都不过分。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那会儿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刚起步,什么都缺,最缺的就是核心技术,尤其是发动机。

汽车的发动机,就跟人的心脏一样,没有它,车子就是一堆铁皮。

当时咱们自己的车企,像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后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都还处在摸索阶段,造个车壳子还行,但要自己弄出一台稳定可靠的发动机,那真是太难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菱来了。

它不像别的外资品牌那样藏着掖着,而是相对开放地把自己的发动机技术带到了中国。

它在中国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工厂,一个是在沈阳的航天三菱,一个是在哈尔滨的东安三菱。

这两个厂,就像是两个巨大的“动力心脏”,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当时几乎所有主流的国产汽车品牌提供发动机。

那是个什么情景呢?

可以说,当时市面上跑的国产车,你随便掀开引擎盖,十台里头有好几台装的都是三菱的发动机。

比如当年比亚迪卖得特别火的F3,长城汽车早期的哈弗SUV,还有华晨、东南、江淮等等,它们的第一桶金,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搭载了成熟可靠的三菱发动机才挣来的。

发动机教父谢幕!三菱斩断在华纽带,700万台中国心成绝唱-有驾

据统计,这两家三菱发动机厂,总共为中国市场提供了超过700万台发动机。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有700万个中国家庭的汽车,跳动着一颗“三菱心”。

所以,业内说三菱“养活了半个中国汽车圈”,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它就像一位老师傅,手把手地把咱们的自主品牌扶上了马,送了一程。

除了给家用车提供动力,三菱还有一个特别深入人心的形象,那就是越野。

那款叫“帕杰罗”的越野车,外号“山猫”,在很多人心里那就是硬派越野的代名词。

它皮实、耐用、越野能力强,当年很多单位都拿它当工作车,翻山越岭不在话下。

后来,长丰汽车还把它引进来国产,叫“长丰猎豹”,更是让三菱的越野形象传遍了大江南北。

三菱在中国的巅峰时期,也就是几年前的事。

比如它和广汽的合资公司,在2018年的时候,光靠一款叫“欧蓝德”的SUV,一年就卖了14万多台。

当时在长沙的工厂,投资了50个亿,几千名工人加班加点地生产,车子都不够卖。

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么一个风光的品牌,衰落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彻底。

转折点就发生在2019年前后。

发动机教父谢幕!三菱斩断在华纽带,700万台中国心成绝唱-有驾

那几年,咱们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了。

马路上挂着绿牌子的车越来越多,大家开始讨论续航、充电、智能座舱这些新东西。

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游戏规则完全变了。

以前大家比的是谁的发动机技术好,省油、动力强;现在大家比的是谁的电池技术牛,续航长、充电快,谁的车机系统更智能。

就在这场巨变面前,三菱明显是跟不上趟了。

它最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在电动车时代,一下子从“宝贝”变成了“包袱”。

当你的竞争对手们都不玩发动机,改用电池和电机的时候,你研究了几十年的内燃机技术,就像一把绝世宝剑遇上了机关枪,再厉害也使不上劲了。

它不是没想过转型,也推出过一款叫“阿图柯”的电动车,但那款车说白了就是拿广汽埃安的现成车型换了个三菱的标,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于是,溃败来得就像山倒一样。

销量从巅峰时期的十几万辆,断崖式地跌到几万辆,再到后来几乎没人买了。

最终,在2023年,那个曾经投资50亿、热火朝天的长沙工厂,以1块钱的象征性价格,卖给了广汽埃安。

你没听错,就是1块钱。

这1块钱,不是说这个厂子就值1块钱,而是代表着一种无奈的告别,三菱想尽快甩掉这个不断亏损的包袱。

发动机教父谢幕!三菱斩断在华纽带,700万台中国心成绝唱-有驾

而那最后一条还在生产发动机的沈阳工厂,也因为连年亏损,中方股东想把股份卖掉都找不到人接盘,最后只能彻底关停,和三菱40年的合作关系就此画上句号。

这件事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在于这种强烈的反差。

一方面,是三菱这位昔日的“老师傅”黯然离场。

另一方面,是它当年那些“徒弟们”的强势崛起。

你看,曾经靠三菱发动机起家的比亚迪,现在已经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它的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成了行业标杆。

曾经用三菱发动机的长城,现在有了自己的坦克系列,把国产硬派越野玩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是接过了帕杰罗的衣钵。

还有吉利、奇瑞,也都有了自己非常先进的动力技术。

这就像一个轮回。

当初,是三菱把发动机技术带到中国,帮助了我们的汽车工业。

现在,我们的汽车工业成长起来了,在新的电动化赛道上,我们不仅不再需要老师傅了,甚至还实现了反超。

当三菱关闭中国工厂,准备把精力放到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去造电动车的时候,它会发现,在那里等着它的强大竞争对手,正是来自中国的比亚迪、长城、吉利这些它曾经的“学生”。

所以,三菱的离开,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的故事。

它清晰地告诉我们,时代变化的速度有多快。

没有什么技术是能永远领先的,也没有哪个巨头是不能被超越的。

对于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菱的谢幕,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生”到“能手”的一个最生动的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