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

中国汽车市场,这片曾经的蓝海,如今已是血海一片,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将无数零部件供应商逼至悬崖边缘。当账期长达200甚至300天成为常态,资金链断裂的哀嚎不绝于耳,整个产业的创新引擎与质量基石都在摇摇欲坠。正是在这片焦土之上,2025年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掷出了一份《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其核心条款——“单价未定时整车企业预付部分款项”,无疑是向这片混沌投下的一颗深水炸弹,意图重塑行业信任,抑或,仅仅是又一场华丽的表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这份倡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背书,旨在规范整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合同与支付行为,其宏大叙事是构建一个“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的生态。它事无巨细地触及了订单确认、交付验收、支付结算、合同期限等关键环节,并明确要求账期最长不得超过60天,同时鼓励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尤其强调对中小企业的现金支持。然而,真正令人侧目的,是那条看似温情脉脉的规定:在供货单价尚未达成一致时,整车企业需按一定比例先行支付。这不仅仅是财务操作的调整,更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一次大胆挑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单价未定,先行支付”——这八个字,直戳中国汽车供应链长期以来“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过去,国内车企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高达182天,远超德国车企的40.5天和美国车企的60.5天,部分新势力车企甚至能拖到274天。这种超长账期,本质上是整车企业对供应商的无息贷款,将巨大的财务成本转嫁给利润微薄的零部件企业。据统计,一家年营收5000万的零部件企业,每年可能要为账期垫付近300万的财务成本,这笔钱,足以吞噬其全部利润,甚至导致破产。预付款机制的引入,理论上能为供应商提供喘息之机,确保他们在漫长的价格谈判中仍有现金流维持运营。稳定的现金流,是供应商采购优质原材料、投入研发、维持高水平生产工艺的生命线。当资金不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供应商才能真正专注于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从而间接提升整车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毕竟,谁会指望一个饥肠辘辘的工匠能打造出传世精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然而,任何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都潜藏着魔鬼的细节。这份倡议的落地,绝非坦途。首先,对于那些自身盈利能力孱弱、现金储备不足的整车企业而言,缩短账期、提前支付无异于釜底抽薪。2025年一季度,A股8家主要乘用车企业合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3.76亿元,多数企业面临大幅净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它们“慷慨解囊”,无疑是对其资金管理能力和内部协调机制的严峻考验。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落实账期的最大障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其次,“先付后议”也并非没有风险。整车企业如何科学评估预付款的合理比例?如何防范供应商在获得预付款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按质交货,甚至卷款跑路的道德风险?这些都是需要建立严密风控体系才能解决的管理难题。此外,付款流程的复杂性,如验收、开票等环节的“弹性”操作空间,仍可能成为整车企业变相拖延账期的“猫腻”。尽管倡议鼓励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并倡导对中小企业全部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总有企业能找到规避政策的“创新”路径,例如通过质量罚款、强制代购等隐蔽手段,继续转嫁成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要让这份倡议真正发挥作用,绝不能止于一纸空文。政府的强力监管是不可或缺的,工信部应充分发挥其行业交流会商机制的作用,及时解决落实中的问题,并对执行情况进行透明化监督。行业协会则应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公布车企账期支付的“黑白榜”,让市场力量对违规者形成压力。整车企业自身,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维,将供应商视为真正的合作伙伴,而非“无息资金池”。这需要它们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付款管理机制,并通过数字化系统提升支付流程的透明度和效率。而供应商,也应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回馈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共同构建一个基于契约精神和商业文明的汽车产业生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中小供应商迎现金流曙光-有驾

“先付后议”的倡议,其深层意义远超财务范畴,它是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文明的深刻变革。它挑战了长期以来“欠钱的是大爷”的潜规则,试图将产业竞争从无底线的价格战,引导至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良性轨道。这不仅仅是还钱的问题,更是重塑商业伦理、激活创新活力的关键一步。如果能真正落地,它将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汽车强国”的里程碑。但如果最终沦为又一场“新瓶装旧酒”的闹剧,那么,中国汽车的未来,恐怕将继续在内卷的泥潭中挣扎,直至精疲力竭。这场关于信任与生存的豪赌,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