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要上车这事儿,你要说惊不惊喜,咱们其实早就应该猜到了。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现在玩得火热,电池就是它的心脏。这么关键的东西,放别人手里,能放心吗?可关键来了——外面电池厂那么多,理想这些车企干嘛还要折腾自己弄?是不是钱多烧得慌?

一开始,新能源刚起步那几年,电池技术压根没成型。能用的顶多是类似铅酸、镍氢这种老掉牙玩意,要安全没安全、要续航没续航。那时候,谁家电池能用得住可真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后来发现锂电池能稍微靠谱些,但爆炸风险、发热问题一堆堆,所以自己折腾研发成了头部车企的必选项。不是他们热爱科学,实在没得挑。

可到了这几年,电池供应商就像雨后春笋,为啥突然地位起来了呢?你去翻一翻2021年之后,资本都扎堆往里涌,直接推着电池企业成了主导。以前是车企说了算,现在变成电池厂掌舵,谁掌握新技术谁就有话语权。这改变,和当年手机被高通卡住脖子一个道理。你要想“玩法新”,想“性能高”,就只能排队等着电池厂发新货。

这就有个问题了,电池厂商越来越牛,车企越来越像打工仔。你想避免被牵着鼻子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自己掌握技术,亲爹亲妈都不如自己靠谱对吧?大家别忘了,燃油车时代,哪家做发动机、变速箱才是真老大。现在电车时代也是一样,道理一点没变,往深了说,电池就是新汽车的灵魂。

还有,车企为了避风险,也常干“混装”“双供”,比如不同车型配不同供应商的电池。表面看资源充分、成本更低,可遇到消费者那边就尴尬了。你想用二线电池,买你车的人就是不乐意:怕安全、怕性能不达标、怕回头一查自己倒霉就买到“低配”。舆论一炒,品牌形象都得跟着炸。所以,车企自己下场研发,多少也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讲道理,车厂自研电池,其实跟苹果所谓“封闭生态”一个路数。苹果那一套,不是啥都自己做,而是关键技术亲自盯、供应链配套一起上,做出来的东西有自己专属“苹果味儿”。理想这回也是类似,和欣旺达成立合资公司,自己把握核心参数、技术路径,让欣旺达出硬件和产线,最后成品还是按理想的标准来。品牌归理想,技术门槛提高,对外也能“提气”。

那是不是说,理想现在真有牛逼的电池研发能力?其实也不用太担心,理想这几年一直在琢磨快充电池、化学体系、结构方案,跟宁德时代也有联合研发项目。团队规模并不大,两三百人其实就能撑起来搞,一对比车企动辄上万人的生产线,这点投入真不算啥。对于长期战略来说,吃点苦头、烧点小钱,换来主动权完全值。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模式其实也给二三线电池企业留了机会。头部电池厂不配合,车企转头带着二三线一起玩技术,帮他们练兵、给他们资金,拉着一起进步。类似苹果那套“果链”,供应商在大佬指导之下技术层层提升,久而久之也能成长为独立大厂。车企和供应商“相互赋能”,一起搞研发一起升级,劲儿使到一块儿去。

反过来看,对车企来说,车身、平台、自研电机这些东西都很重要,但电池才是打破局面的杀手锏。未来几年,谁家电池做得好,谁就有底气和用户谈“续航”“安全”“性能”。技术进步再快,市场再怎么复杂,产品最坚实的底盘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你说别家都抢着下场自研,还不会形成新潮流吗?将来头部车企如果不自己搞一套属于自己的电池技术,那就真赶不上趟了。

具体说理想这次,和欣旺达分摊成本,一半一半,自己定标准、定需求,供应商负责制造,这不光把技术链掐在自己手里,连风险都分摊了。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市场波动、原材料价格猛涨都不会弄得措手不及。这波操作,聪明人都明白,跟买房自己装修一个道理——谁愿意交给包工队瞎搞?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当然,现在有人肯定还要质疑:理想能不能真正趟出来新路子?是不是能干得过宁德这类大佬?其实门道是,理想压根不需要百分百自己“纯自研”,最关键的是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设定标准线,不再被别人捏住产品节奏。理想只要能聚焦用户最关心的需求,比如科技感、快充、安全性、成本优势,别管底下有多少供应商参与,外面看到的就是“理想电池”,品牌升级也是一步到位。

而这一来头部电池厂就不一定能一直坐收渔利。一旦车企自研的大潮起来,大订单、出货量就分散了,大厂的议价能力、话语权都会被削弱,这其实也是一种让市场更良性竞争的信号。毕竟企业都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强更久;头部不再一家独大,二线、三线多点生机,最后受益的还不是消费者。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本质其实是供应链的再升级,也是头部车企争夺主动权的典型案例。它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抉择,更是商业格局和品牌战略的较量。回头想想,前几年大家光拼品牌,谁也不敢动供应链这块硬骨头;现在各家车企不仅要自己拼车,还得扛起“电池武器”,敢于和产业链较真,明显已经是新一轮赛跑的起点。

现在理想迈出了这一步,后面有可能越来越多车企都要跟进。自研电池将来肯定是刚需,谁都无法回避。只要市场逻辑不变、电池费用占比居高不下,掌握技术和生产能力就像炒股有主力一样靠谱——该出手时就得出手,不比技术就比供应链整合力。

最后留个问题让大家自己琢磨:你觉得,理想自研电池,是为了刷存在、抢风头、还是彻底脱离被供应商控制的命运?这场追逐技术主动权的游戏,你更看好谁?是车企的自己造血,还是产业链里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佬?未来五年,到底谁能用电池一招鲜吃遍天,还真就值得好好盯着看。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所以说,真正的赛道才刚开始,谁最后能笑到最后,没准不是谁家技术最厉害——而是看谁能最早把主动权握在手里。理想这次敢砸钱砸人力推进自研电池,说句“吹牛不犯法”,这种事早晚得有人做,谁先做谁占头筹。也许五年十年后,你买车问销售:“你们电池是不是厂家自研的?”——成不成标准操作,咱们拭目以待。

理想汽车自研电池,车企要抢主动权,供应链竞争升级-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