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幕不久的上海国际车展上,缺席的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与车圈“顶流”雷军的低调形成强烈反差。尽管小米展台凭借SU7斩获超高人气,但相较于去年北京车展雷军被围追堵截的盛况,此次小米战略收缩姿态明显。
小米汽车上海车展现场
值得玩味的是,在YU7缺席引发热议的同时,小米却因与董明珠的隔空交锋持续占据热搜——这场跨界论战意外成为车展场外的舆论焦点。
格力掌舵人一言引行业地震
小米近几日的第一个热搜来自格力公司董事长董明珠。
4月22日,在格力电器的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过程中,董明珠谈到了小米汽车:“小米汽车烧死人你们看到了吧,格力在北京‘大一路’跑了十几年,从没有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
董明珠这番直白、犀利的言论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米粉纷纷对其反驳:董明珠还好意思说自己的格力电车,街上有几辆格力电车?
但也有很多网友表示,汽车安全关乎生命,董明珠说的似乎没什么毛病。在出行工具这方面,追求快,追求新,追求时尚,都没有安全最重要。
4月23日晚间,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微博发文称,“水涨船高时借势登天,潮退舟沉日刻舟求剑”。
小米集团公关部经理王化微博截图
王化上述言论被部分网友视为对董明珠近期发言的回击。有网友在上述微博下评论称,“能不能硬一点”。王化回复称,“可能你我理解的硬有区别,要我破口大骂,既不符合我的教育背景,也不符合我的企业价值观。”他还进一步回复表示,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王化微博评论区截图
缺席车展的小米YU7
早在本届上海车展开幕前的4月15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的一则声明引发全网热议:“小米首款SUV YU7将缺席上海车展。”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微博评论区截图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海车展是车企展示技术实力、吸引资本和用户关注的核心舞台,尤其是对小米这类跨界造车的新势力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YU7 缺席意味着小米将错过与潜在用户的深度互动,也可能让竞品抢得先机。
小米汽车的“临阵缺席”让外界猜测不断。李肖爽在声明中解释称,“YU7的研发进度需要更多时间打磨”,但这一回应显然未能平息外界质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小米YU7 缺席上海车展,可能有三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近期小米SU7接连发生事故,包括安徽铜陵高速爆燃的致命事件,以及坠崖事故中车身损毁但人员轻伤的案例都给小米汽车带来了舆论影响。在没有解决信任危机下,无度扩张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舆论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敏感时期,小米汽车需要调整策略。
其次,还可能是因为产能分配的问题,目前SU7订单积压,而小米二期工厂尚未投产,若贸然推出YU7,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交付压力,进而影响品牌口碑。此外,也有外界猜测,与SU7不同,YU7从刚曝光到正式亮相,时间间隔不长,产品可能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
而小米YU7究竟为何缺席上海车展,也许只有雷军知道答案。
4月23日下午,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文辟谣小米YU7推迟上市:“刚刚还有媒体朋友反馈,外媒报道YU7推迟发布,甚至有说年底才发布的信息,真是哭笑不得。我们的YU7上市发布时间并未改变,依然是之前雷总预告的今年6-7月。”
王化微博辟谣小米YU7 延期发布
智驾狂欢进入冷静期
本届上海车展,火热的智驾开始降温。2025上海车展前,工信部出手“刹停”无序的智驾宣传,自动、自主、高阶智驾、脱手、脱眼、接管等智驾词汇均被列为违规宣传词汇。伴随监管收紧,车企宣传重点也开始紧急调整,弱化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
为了合规,此前多家车企连夜修改车展发布会的PPT方案。车展首日的各大汽车品牌发布会上,智驾成为各场新车发布会时被迅速带过的板块。上海国际车展的看点,不仅是技术与产品间的竞技,更折射出行业变革的深刻逻辑。从新势力的流量博弈、合资品牌的绝地反击,到政策对智能驾驶营销的强力纠偏,2025上海车展不再只是镁光灯下的狂欢,更是一面映照行业灵魂的镜子。
小米汽车可能是世界造车历史上成长最快的品牌,面对外界对小米“火箭造车速度”的质疑,雷军曾回复,在造车过程中,小米从未想过走捷径,对于不懂的技术,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钻研。他也曾表示,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小米汽车有望在未来10到20年内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
小米汽车上海车展海报
今年3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2.9万辆,全年目标剑指35万台。但自高速爆燃事件以来,从智能驾驶系统失灵到电池安全争议,从飙车事件到断轴风波,小米汽车的“科技平权”叙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
小米汽车的风波,本质上是新能源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当“颠覆传统”的野心遭遇“敬畏生命”的底线,企业必须在速度与安全、创新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而对小米汽车而言,未来一年能否实现稳定产能爬坡、攻克用户信任壁垒,可能才是真正决定小米能否在智能电车赛道活下来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