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汽车年检那几天,我总能从父母家那片老小区看到一批批老头、老太太,拎着一大包材料,开着自己用了十几年的破捷达、桑塔纳,在车管所门口等着审车。大家一边闲聊着“今年不让报废吧?”,一边叹气“反正又得花钱修”,每回到这时,我都琢磨一个事儿:汽车年检和强制报废的规定到底有多少科学道理?
我们普通人开车,最在乎的东西无非就是安全和钱包。我开一辆车,本质上是想靠它在城市里来去自如。国家设立年检和报废,就是说要保证大家的车都能安全上路、不开成“移动炸弹”。但现实里,车检的时候排队、缴费、拆装,搞得像在医院做全身体检,报废的时候更是心疼,明明还能开就是说不让开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么严格、甚至有点“粗暴”的规定?安全、环保、技术这些大帽子给得很高,但实际效果如何,谁知道呢。
安全这事是头等大事。车只要跑了一年,就没新车那么牢靠了。刹车不灵、灯不亮,或者轮胎磨秃,确实容易出事。年检最早的目的是要给每辆车做体检,看看车门关得紧不紧,踏板踩得稳不稳。这事谁都同意,毕竟路上大家彼此都指望别人的车别掉链子。可问题是,你的车偶尔坏一下并不是都能靠年检查出来,很多事故其实是司机疏忽大意造成的。年检虽然能发现隐患,可它能不能实质降低事故,真的很难说清。大家更担心的是“查不出来的问题”,比如线路老化、电子系统突然失控,这些东西年检基本没法查。反倒是年检的时候,大家忙着对付规定,搞出一堆临时性修复,过了检马上又原封不动。
另一方面,环保要求现在也越来越高。车子开得久了,就是容易排废气,老旧车比新车要“臭”。年检动不动要查尾气,给环保做贡献。但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小饭店的锅炉都冒烟,三五辆老旧车又能有多大污染?不少车主为了年检扎手地花钱修排放,结果发现,“我一年不到一万公里,我能污染啥?”环保不是不能抓,但得看重点。也有朋友问,“你都让我减排了,为什么又允许外地柴油车到处跑?”环保搞的是全局,不是找几个老百姓的旧车来‘背锅’。
再说说技术更新,这也是年检和报废制度背后的理由。国家说技术进步太快,老车赶不上趟。大家都换新车、用新技术,总体上社会进步了。但人人都换新车谁受益?曾经有个朋友2008年买了一辆新福克斯,开到现在还跑得顺溜,各项检查都合格,就是快到报废年限了,硬让他报废,他恨不得把车顶搬回家当纪念。这车在他手里保养得比出租车还精细,强制报废,就像让他扔掉一个没毛病的家伙。技术进步是好事,但老车就该死吗?不一定吧。关键是是不是真“不得不死”。
强制报废更让人心里直打鼓。谁规定的“15年必须报废”,真的是科学数据分析吗?老车就完全不能上路了?搞笑的是,同样型号的车,有的到了年限其实还能正常开,有的两三年大修都开不了。我们买车是按公里数算命,一年才跑六千公里,开十五年也许还跟新车似的。强制报废是把所有车都一刀切,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车况好坏,看的本质是维护、保养和驾驶习惯—not年限。让一批低里程高保养车活活下岗,这不是纯粹的资源浪费吗?
有个关键问题突然就冒出来了:为什么不能按“实际车况”进行报废?官方说,统一管理好操作;专家说,年限比较容易规范。但现实是,这中间漏洞太多。车主们为过年检,拼命做临时性维护,甚至有‘应付检测’的灰色产业,花钱买“合格证”也不是没听说过。如果监管不到位,这些制度就变成一场“形式主义”,跟那种流于表面的环卫检查差不多。白白让人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社会资源,还给环保和安全都添了不少虚假“保障”。明明车还能开,硬生生让你扔掉,旧车材料回收能有多少效率?不知道有多少好钢被当废铁直接化了。
最气的是,有些家庭买车本就是压箱底,“有辆车就图方便”,年检搞得麻烦,车还没出过事,材料整齐就是被强制报废,不管你宝贝成啥样,必须给它判死刑。对于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或者很多农村的老百姓,车辆是大件,强制报废简直是二次收割,有的地方根本没钱换新车。车企、4S店倒是乐见其成,毕竟你换新了,他们挣钱了。对普通人来说,这笔强制性支出,就像一个无趣的“全民搬家”一样,谁都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忍痛办手续。
那汽车行业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是让社会整体变得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而不是单纯靠强硬规定让大家丧失自主权。像有些国家,年检和报废都很灵活,只要车况合格,就能一直用。车一旦检查达标,不管用了多少年,照样能上路。关键不是看用了几年,而是看“能不能安全环保地用”。我们却习惯粗线条、统一口径,似乎国家一年淘汰10万辆车,社会就进步了。但如果这些车其实还能用,那进步在哪里?这就像你厨房刀用多了,磨一磨还能切肉,非要买新刀,这叫“硬性消费”,一点也不科学。
再说环保,老车确实高排放,可如果让车主升级环保技术、加装排放净化器,成本并不高,为啥非要报废?推绿色技术、查车况、用新设备,能不能比一刀切更经济?每次强制报废,回收企业能不能高效处理金属、塑料、橡胶?如果回收不到位,一堆废铁倒只是“换个地方污染”,最后谁都没好处。
有些专家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综合评估体系,比如查安全、查环保、查实际公里数、查重大维修记录,都合格就让用;不合格才让强制淘汰。你要是怕麻烦,可以推智能检测系统,信息联网多了,司机们谁敢混?检测合格还得看实际修理、驾驶习惯,而不是搞一刀切。像国外不少电动车,定期升级硬件、换电池,照样用十几年。我们国家推新能源,也可以借鉴下,把强制报废的标准多元化点。
当然,有人会担心“你不强制报废就一堆老车上路,马路成博物馆”。其实,车主自己最清楚自家车况。如果车真开不动、油耗高,谁都不傻,还能强行用?市场自然会淘汰那些不划算的旧车。唯一的例外,是车主脑子进水,硬要开破车拖着一大家子。这种极端案例,真正有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既要省钱,也要安全。只要检测、监管给力,资源还能合理利用,大多数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换车。
最后再说一句,年检和强制报废,不是要大家为制度而活——制度得为人服务。社会进步不是靠扔掉还能用的东西,而是靠科学管理、智能检测。安全第一没错,环保也要,但千万不要把简单粗暴当作科学,把大浪淘沙当成利益分配。普通老百姓买车用车,为的是方便、省钱。我们要的是一套科学、合理、灵活的制度,不是把车扔了、花钱买新的、还要心疼老车被拆的结果。
下次路过报废场,有机会看看那些还没生锈的旧车堆,难免要问:这都是谁的“牺牲”?是不是在某些“需要强制报废”的场景中,科学和浪费哪个更多?年检、报废,我们真的需要重新琢磨一遍——用得好才是真的好,用得久不该被嫌弃。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