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心力交瘁,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监控画面记录下令人揪心的一幕:一辆小米 SU7 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瞬间火光冲天。这场导致三人遇难的惨烈事故,让小米汽车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72 小时后,雷军在微博发布的手写字道歉信登上热搜,照片中他鬓角新增的白发格外刺眼。而就在事故处理尚未平息之际,9 月初又有多位小米 YU7 车主投诉买到 "测试车",车玻璃残留难以清除的静电贴痕迹。一年内两次重大质量争议,让这位 "劳模企业家" 的造车之路布满荆棘,也让外界不禁发问:互联网巨头跨界造车,到底卡在哪里?

致命碰撞背后的技术暗礁

安徽高速的这场事故,暴露出小米汽车在安全设计上的多重隐患。根据官方公布的事故数据,这辆 SU7 在碰撞前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系统虽检测到障碍物并开始减速,但从发出预警到碰撞发生仅有 2 秒反应时间,远低于美国公路安全管理局建议的 4 秒安全阈值。更致命的是,碰撞后车辆电池舱防护结构如纸片般撕裂,电解液泄漏引发链式爆燃,而电子门锁因断电失效,导致乘员无法及时逃生。

智能驾驶的 "能力鸿沟"

小米 SU7 采用的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在这场事故中暴露了致命短板。与特斯拉、蔚来等竞品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不同,小米仅依赖摄像头识别路况,导致对施工路段的锥桶、隔离桩等临时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事故数据显示,系统在碰撞前 1 秒才发出风险提示,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严重不足。这种 "视觉依赖症" 在行业内早有争议 ——2024 年小米就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 万台 SU7,原因正是智能泊车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导致 70 多位车主遭遇剐蹭事故。

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教育的缺失。小米在宣传中强调 "端到端全场景自动驾驶",却在用户手册小字标注 "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这种模糊表述导致部分车主过度依赖系统,事故车辆在碰撞前 17 分钟就已出现 "脱手预警",但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业内专家指出,这本质上是 "互联网营销思维" 与汽车安全伦理的冲突 —— 前者追求眼球效应,后者要求极致严谨。

电池安全的结构性缺陷

碰撞后的剧烈爆燃,揭开了小米电池防护设计的短板。专业拆解显示,SU7 的电池包采用普通铝合金壳体,未像比亚迪刀片电池那样采用高强度钢或蜂窝结构强化抗冲击能力。这导致碰撞发生后,电池舱瞬间破裂引发热失控。对比测试数据显示,小米 SU7 的电池针刺实验热失控时间仅为 8 分钟,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5 分钟安全标准,这也是为何事故中车辆会 "瞬间爆燃" 的关键原因。

事故还暴露了应急设计的疏漏。按照国家标准,车辆碰撞后 10 秒内必须能解锁车门,但该事故车辆的电子锁因断电失效,而机械应急锁可能因结构变形无法启用。这种 "单一路径依赖" 的设计思维,与传统车企的 "多重冗余" 安全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雷军心力交瘁,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有驾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01 买车买到"测试车"?小米高管紧急回应 自从小米YU7发售之后,小米汽车遭受的舆论风波是一波接着一波,仿佛陷进泥潭一般,好几次都没能彻底爬出来。 今年6月26日,小米YU7正式上市,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小米品牌的

狂奔模式下的质量隐忧

小米汽车的质量争议,与其 "互联网式狂奔" 的发展策略密不可分。2025 年上半年,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15 万辆,距离全年 35 万台的目标仅差 20 万辆,这种跨越式增长背后是产能扩张与品控能力的失衡。内部人士透露,安徽超级工厂为赶进度采用 "三班倒" 生产,部分车辆未完成完整路试即交付,导致良率波动较大。

速度与安全的失衡

雷军在内部演讲中承认,三月的事故让小米意识到 "公众的期待远超想象"。但这种认知转变来得有些迟缓。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研发投入占比仅为 8%,远低于传统车企 15% 的平均水平。为控制成本,小米关键零部件依赖外部采购,SU7 搭载的英伟达 Orin 芯片采购价甚至高于蔚来,这种成本压力最终传导至安全设计环节。

2025 年 9 月的 "测试车" 事件更凸显品控管理问题。多位 YU7 车主发现车玻璃残留测试用静电贴痕迹,小米高管解释为 "抽检车辆评审标记",却无法回避流程管理的混乱。这种 "小问题" 恰恰反映出大规模扩张中的质量漏洞 —— 当每月交付量从 1 万台跃升至 3 万台,质检环节的压缩必然导致问题车辆流向市场。

互联网思维的水土不服

小米引以为傲的 "粉丝经济" 模式,在汽车领域遭遇挑战。事故发生后,社交媒体出现 "米粉脱粉潮",部分车主质疑 "小米是否值得托付生命"。这种信任危机源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手机出问题可以退换,但汽车安全事故可能致命。雷军将 "1.98 秒零百加速" 作为核心卖点的营销话术,也被批评过度强调性能而淡化安全警示。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事故消息公布后,小米集团股价从 59.45 港元的高点暴跌 21.7%,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这背后是投资者对跨界造车风险的重新评估 —— 互联网行业的 "快速迭代" 逻辑,在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车领域显然需要重新校准。

[此处插入 "小米汽车质量争议时间轴",标注 2024 年 11 月泊车故障、2025 年 3 月高速爆燃、2025 年 9 月测试车问题等关键节点,配文 "一年三波质量危机:狂奔路上的暗礁"]

智能汽车的安全必修课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成为所有车企的必答题。对于消费者而言,认清智能汽车的技术边界,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同样至关重要。

看懂安全配置的关键指标

选购智能汽车时,不应只关注加速性能和屏幕大小。专业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三项安全指标:一是自动驾驶硬件配置,是否采用 "激光雷达 + 视觉" 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二是电池防护等级,查看是否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三是应急逃生设计,确认机械应急锁等冗余装置的可靠性。像小米 SU7 这样依赖单一视觉方案、电池防护较弱的车型,在复杂路况下的风险系数显然更高。

建立正确的使用认知

无论自动驾驶级别多高,驾驶员都必须保持监控。数据显示,70% 的智能驾驶事故源于用户过度信任系统。建议车主养成 "双手不离开方向盘、视线不离开路面" 的驾驶习惯,尤其在高速、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应提前切换至人工驾驶模式。对于车企宣传的 "自动泊车""NOA 导航辅助 " 等功能,要仔细阅读用户手册,明确其适用条件和风险提示。

行业监管的进化方向

小米事故推动了行业监管的反思。专家呼吁建立第三方事故调查机制,打破目前 "车企自证清白" 的信任困境。欧盟已率先立法要求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事故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这种 "责任倒逼安全" 的模式值得借鉴。同时,针对互联网企业的营销话术也需规范,禁止用 "全自动驾驶" 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

雷军心力交瘁,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有驾
雷军心力交瘁,小米汽车又摊上事了

结语:从流量神话到安全信仰

雷军在内部信中写道:"这场事故让小米意识到,必须在汽车安全领域做到行业领先,甚至成为最安全的车"。这句话不仅是对小米的警示,也是对所有跨界造车者的提醒。汽车不是快消品,安全永远比参数更重要;出行不是流量生意,生命不能作为迭代试错的成本。

小米汽车的风波或许将成为行业转折点 —— 当资本市场不再盲目追捧 "造车新势力" 的速度神话,当消费者更理性看待智能技术的边界,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对于雷军和小米而言,眼前的困境既是危机,也是重塑信任的契机。毕竟,能让用户托付生命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你怎么看待互联网企业造车的安全问题?如果选购智能汽车,你最看重哪些安全配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