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即将退坡,一场关乎消费者钱包和车企生存的“末班车效应”正在加速发酵。 根据政策,2026年起购置税减免额度将从最高3万元缩水至1.5万元,这意味着消费者若推迟购车,可能平均多支出约4%的购车成本。
关键的是,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可能退出的预期,2025年四季度车市已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 有数据显示,政策变动前最后一个季度,市场每月可能新增20万辆的抢购需求。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购车潮,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 消费者和车企该如何应对?
政策变革的核心在于购置税减免力度的收缩。 2024年至2025年期间,购买指导价33.9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可享受全额免征购置税,而2026年至2027年则变为减半征收。 以一辆20万元的车为例,2025年前购买可省约1.75万元购置税,而2026年购买则需多支出近万元。
这一变化对低价车型消费者影响更显著:购买10万元车型的用户,需多付出车价的4.42%,而购买60万元车型的用户仅多花2.5%。 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成为政策退坡中最脆弱的群体。
技术门槛的提高进一步加剧市场分化。 2026年起,享受减免政策的车型需满足新规要求:插电混动车型纯电续航不得低于100公里,能耗标准也大幅提升。
部分技术落后的车型可能因此退出市场,消费者可选择范围收窄。 例如,当前市场上约30%的插混车型续航仍在100公里边缘徘徊,新规直接淘汰了一批低配产品。 车企申报目录的截止日期定在2025年12月12日,倒逼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消费者面临“现在买还是等等看”的抉择。 一方面,政策窗口期叠加车企清库存,2025年11月至12月可能出现“国补+地补+企业优惠”的多重叠加优惠,最高可省4万元。 例如,北京地区消费者谢女士在拿到新能源指标后立即下单特斯拉Model Y,赶在年底前锁定免税资格。
另一方面,热门车型交付周期长达数月,若未在12月31日前完成开票,将无法享受全额免征。 部分消费者转向换电车型,因电池与车身分开开票可降低计税基础,成为政策博弈中的新选择。
车企的应对策略已悄然启动。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建议将购置税退坡过渡期延长至2026年3月,采用逐月递增的征收方式,以缓解供应链压力。 蔚来等品牌则宣布承担2026年购置税退坡产生的额外费用,试图以“厂家补贴”维持价格竞争力。
同时,2025年下半年超过70款新车扎堆上市,车企通过技术升级对冲政策风险,例如比亚迪推出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低门槛车型,将智能驾驶价格拉至6.98万元区间。
市场销量波动已有预兆。 2024年8月,七部门加码以旧换新补贴后,低价电动车销量单月激增45%。 分析认为,1万元的价格优惠可带动35%的销量增长,这意味着政策退坡导致的4%均价上涨,可能触发约10%的销量回调。
部分机构预测,2025年12月单月销量可能突破280万辆,创历史新高,而2026年一季度或骤降至100万辆以下。
政策退坡还暴露了行业深层矛盾。 限购城市积压的650万辆购车需求尚未释放,而停车位短缺等使用环节的瓶颈日益凸显。 此外,双积分政策收紧迫使燃油车在2025年底前大幅降价清库存,否则2026年每辆车需额外支付数千元积分成本。 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价格战已从显性降价转向“增配减价”的隐性竞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