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朋友圈转了一圈,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聊飞度。有人说,换了个脸,看着不像飞度了,有点像那种拼贴出来的概念车,实际车模还没到手就觉得设计乱糟糟的。有人带笑说:这次升级价值几何?不如直接修修老款再跑几年。我倒觉得,这真是个奇怪的时期——车越变越大,踩在脚下的车模越看越像搬家的那个箱子。
你知道我刚踩到一块地面时,感觉那种轻微的振动吗?车轮刚刚‘吱’一声接触地面,耳边还传来轮胎的磨擦声。就那微妙的细节,真能体现车辆的状态。新飞度尺寸变长了,可我心里阴影:是不是为了空间?还是为了看起来更大气?
我翻了下我平时记的笔记,发现新款飞度的车长比老款多了大概30毫米(估算),这是在实车上摸到的,车头更长了点,但里边的空间增加到底多大?没那么明显吧,反正看上去还是那么袖珍。长点的车身,对实际空间的改善未必大到让人惊讶,而且可能内部设计还要折腾个半天才能合理利用。
这让我想到同一价位的两款车:一款是第二代飞度的经典款,买几千块改装件能玩出花,那粘土似的塑料感,没有现在的那种科技感;另一款则是新款,追求时尚,又在外观上拼了个看得见的变样。这就像是两碗面,一碗是家里老碗,感觉用心,味道真香;另一碗是快餐店里那些色彩亮丽、看得晕眼的塑料碗,外表漂亮,但吃着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我差点又跑偏了,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我拍的那组车间现场,工人们正帮一辆完工的试制车绑上尾翼,负责人还叮嘱:不要打错位置。那瞬间我心想:这车到底因为什么要改?是为了外观吸引,还是技术上的微调?我觉得,两者其实都不是真的核心。但又难说,设计师们总希望有新意,供应链上压力也不小。
说到供应链,我就想到,新款飞度的动力系统几乎没变,还是1.5L,匹配CVT。这不就是做个表面功夫?其实动力是个底子好的无限延伸。而且,动力组的硬件就像一辆自行车的链条,换个牌子,调整一下牙盘,但大抵还在那根铁轴上。供应链上的难点,其实很多都在这个循环重复的环节,关键的核心零件稳定就够了。可问题是:这个难度有多大?我估算,飞度这个级别,动力总成的硬件成本大概是1万元左右,税费和装配大概再加一成。用生活比喻,就像买个螺丝刀,心里默算:这把刀锯个箱子,能用很久。
我倒觉得,虽说新飞度在外观上拼命突破,但其实都是粉饰太平。真刀真枪的核心技术,基本没变。如果说从研发角度看,车身结构没大改,乘坐空间也就那样,重点在于颜值包装。但我一直奇怪:这种貌似拼命追赶潮流的设计,真能撼动市场吗?还是说,市场喜欢的就是那份怀旧,还是其实买的人本身就不在意外表,只在乎别让车太丑?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消费者们都变得挑剔了?谁还会去看那张纸面上的参数表?日常用车最重要的还是用得顺手。我也曾听朋友说:我就喜欢那种‘迷你’的感觉,好像车子在我手心里一样。这句话让我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很多人觉得,小车的个性就藏在那点细节?比如黑色的外后视镜,或者轮毂上的非主流配色。
我真没想过,这么一辆车,只要几万块,居然有人会觉得抄袭一代挺好,反正换汤不换药。像这种历史悠久的东西,为啥还能被人包养?难不成市场上真有那样的怀旧党?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市场偏好会不会是真正决定车企设计的秘诀?还是只是一种心理游戏?我心里其实比较清楚,车厂设计的核心,不在于追求完美,而是差异化。
我一直觉得设计师们玩这一套,可能就像在做造型的拼图游戏。一张图前面,是想把所有的潮流元素都塞进去;背后,是总部的压力——那点销售目标,不能亏待新品。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新车型最关键的,反而不是技术,而是被看见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两个差不多配置的车,外表上的微妙差别,反而能左右购买决策。
我还在想:你看那配色,红色刹车卡钳,运动感瞬间爆棚,但实际上,它是不是一笔虚高的投资?每次开车经过,喜欢的人会觉得帅,不喜欢的人只会觉得装样。怎么才能真赢市场?真是不是靠颜值说了算。空气滤清器可不可以用两三年?用料自然不会太豪华,但总得保障日常用车的真感。
我一直有个疑问——有没有可能,消费者心里其实早就装满了对新奇的期待?就像我朋友说:我觉得手机都不用每年换,新车也是,为什么还得非得跟得上潮流?是不是我们总在追逐新鲜感,反而忘了:其实只要用得顺手,平平淡淡也挺好?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车内的细节,比如方向盘转得顺畅,就算是老车型,我心里都觉得还行。这就好比一杯咖啡,香味才是关键。新飞度的微调也许就像那点焙度,调得好,喝不出差别。
你们说,下一步,飞度还能走多远?还是说,这个市场已经开始麻木?我猜,或许那些对外观要求极端的人,已经转投其他品牌了。而真正留在这儿的,还是一些说走就走的代步族。
(这段先按下不表)更何况,实际上弄一款车,能不能存活比能不能火更难。大部分人买车,无非是想多花点少麻烦。试问,个性化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其实只是一种噱头?车还是要走实用路线——但这东西,真能立得住脚?我自己从研发线看到的,是那些微创新背后的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让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像飞度这样改脸的车型,未来还能跟得住市场的脉搏吗?或者,我是不是太理想了,觉得设计能扭转一切?但其实它只不过是点缀,关键还是用户心理在起作用。
未来这个市场,不就是一场模糊的博弈吗?汽车不就是每天经历在路上的活体实验场吗?那天我在路上遇到一辆飞度,车身上那夸张的尾翼突然让我想:这尾翼到底是装饰还是实用?我真的忘了,哪个细节才是真正有用的。
可能下一次,我还会盯着新车的那个微笑看,问自己:它到底带给了我什么?还是我自己都没有找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