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有新的汽车展,尤其是像慕尼黑车展这种大场合,一个中国品牌带着一堆新车去“露脸”,我老觉得挺玄幻的。以前啊,只要是说起车展、创新,都是欧美人在领舞。咱们无非是去参观参观,吹牛说“明年我们也能整出来大奔那种”。可你看这次,广汽传祺不光带着GS7、E9这样的常规车去了,还带了自家第一台量产飞行汽车,直接让同行和观众们“背着手喝凉水”——也不知是真惊还是“这玩意儿能飞起来吗?”
车展这玩意儿,玩来玩去,核心是什么?是“新”,是“看不懂”,是“这要成了我就震撼了”,而且,最好还要有点“时代的味道”。传祺这次把GOVY AirCab——一台能飞的汽车——搬到全世界车圈眼皮底下,这是真有点猫腻。当然了,实际量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靠车展上架子一台飞行器,谁都能糊弄两张海报,所以我就琢磨,这事儿真有戏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各大车厂其实谁都在搞“飞行汽车”,但你身边有没有见有谁真买了?还不是都停在概念、实验室、番茄苗长芽儿那一步。可你要问我要不要觉得“这种尝试无聊”,我说,绝对得鼓捣。你不弄点新活儿,天天卷外观、卷屏幕、卷音响,那和魔都购物中心三楼比地毯厚度有啥区别?人家老外这会儿也开始卷飞行汽车,咱们要是连试都不敢试,过几年还是人家拿新鲜玩意炫耀。飞行汽车,哪怕真成了暴发户带娃去迪士尼的装备,起码这技术路径给你打通了。
说到车展露脸子这事,不能不说从舒适区走向大舞台的变化。以前,广汽这些自主品牌在欧洲市场,谁看得上?你车型堆叠一桌,花里胡哨,欧洲记者问你:你们车安全碰撞咋样?能不能符合他们标准?你还真答不上来。但现在人家带着插混GS7、豪华的E9,性能参数一个赛一个,外观做的能赶上合资这两年审美。这就值得思考一件事:咱们中国品牌,什么时候真正“自信”了?不是你喊口号、喊出口、全世界体验中国速度那种自信,而是真让老外心里琢磨,这车真能替代自家车了,那才叫真本事。
咱往细里看,GS7原本是为了中国市场,专门迎合“家用+科技”的套路。国内同价位,16-22万,买车的人图啥?空间大,油耗低,动力别拖后腿,样子别丑就行。可到了欧洲舞台上,人们看的是你发动机混动效率,看你底盘安全结构,看你环保排放甚至看材料能不能回收。这些年中国品牌真是下了功夫,不仅把路面体验顾上了,还把一堆环认证搞成国际标准。可能有些观众觉得这不就是抄老外的新技术吗?可你再仔细瞅瞅,有几个合资品牌敢做200公里的纯电插混SUV,做出来价格还控制在20万左右?搞出来了能跑1000公里又能快充的,还有自主品牌?
有些事儿,咱得承认,这一拨中国新车,真是把传统车企卷麻了。像E9,这台车是什么定位?30多万起跳的插混MPV,不光是空间大、配置高,连整车的实验——你比如说那25.5度电池能8分钟快充、底盘还能自动调阻尼这事,妥妥的以前只有顶级欧洲品牌敢下这么狠料。是不是“噱头”?那就得看用起来是真金白银,还是花架子。现在看数据,参数全拉满,能不能落地还是看后续真实体验。但归根结底,国产高端打MPV路线,这叫一步到位地“告诉老外:你们的游戏规则,我们也能玩,并且能玩出新花样来”。
飞行汽车最抢眼,这毋庸置疑。你甭管最终用途是啥,把自驾、AI、轻量化、冗余安全这些“未来标签”都贴了一遍。大家敢想么?两三年前,有哪个主流车厂敢跟消费者说,咱要把会飞的车量产了,你敢买吗?你敢飞吗?人要愿意买敢飞,得有啥?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托底”——科技能不能实现,安全有没有保障,场景用不用得上。不然你就成了极客实验室里的小玩具,不过一阵风潮就完蛋了。
我为什么说GOVY AirCab还是得看实际用途?从官方说法,这东西主要是干啥呢?“低空文旅出行”,说白了现在还不是家家户户日常通勤档。你能想象天天上下班为避堵,就飞一圈过早高峰?现在最多就是“景区带你飞一圈”,或是哪国富豪买来玩体验。如果真变成日常通勤工具,得多完善的法规、基础设施配合、多完美的技术闭环?所以我说,大家别被眼前的风口迷住,等真成了买菜车再兴奋也不迟。
不过话说回来,研发新东西,试水科技方向这事,绝不能嘲笑。飞行汽车的安全套件、云端监控、诊断冗余、适航认证,每一个步骤都花大钱,是整个产业链跟着升级。咱们中国品牌能走到全球舞台,把飞行汽车做到“量产可预订”,再弱也是技术底气。不妨设想一下,假如飞行汽车十年内真进入大众生活,会有啥影响?城市布局、住房结构、交通法规、甚至日常快递都得跟着变,这就是革新。
最后还得说说作为车展常规军的昊铂HL这种车型。现在的新能源SUV,一个赛一个拉高续航,什么快充、什么电池安全,就没别的路线。可你要问我——这种技术堆料卷下去有意义吗?其实,这就是竞争倒逼下的产物,你不这么卷,市场绝对不会认。消费者哪那么容易糊弄?前几年骗补玩的大忽悠,现在全砸在自己后院。行,咬着牙搞大电池快充,技术路线靠谱了,成本下来了,普惠消费者才是真的。不拥抱电气化你就等着消失——这句话如今不只是喊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
中国车厂在欧洲露脸,意义在哪?咱问个问题:大家更想别人羡慕我们技术,还是从骨子里认可我们?说真话,短时间内能不能卖出去多少车,还得看用户体验、服务、口碑。但敢直接冲进欧洲主场,背后肯定是对自身技术、产品的巨大信心。中国制造正逐渐转型成“中国智造”,从大众印象中“性价比高”变成“技术不比你差,还能给你新鲜感”。我相信,只要别光顾着卷参数、亏本卖吆喝,肯踏踏实实做好产品、维护用户,迟早他们会习惯买中国车、用中国的创新。
这次车展,给了所有中国企业一个暗示:别光盯着国内市场的那点小温饱,放眼全球,有的是舞台。如果中国车企能抓住这一波,持续创新,不断挑战曾经的“不可能”,也许下一个“全球爆款”来自中国,甚至不是轮子,是翅膀。你说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