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

前阵子看到荣威M7 DMH这款车,靠着那套AI瞬控底盘,在两个“国家队”——新华社和中汽信科的见证下,搞了个“中国行业首个AI智控底盘舒适认证”。一时间,好多自媒体冲出来说科技平权、技术普惠,说荣威把原本贵得要命的AI底盘拉到10万级的价位,颠覆了汽车底盘的“鄙视链”。这事到底有多少含金量?背后是不是噱头大于实际?AI底盘对普通人认真说有没有意义?今天咱聊聊。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买车你最关心啥?外观、动力、油耗还是空间?其实多数人往往忽略了一个核心:底盘。大多数时候,底盘就像地基,除非特意对比,其实不容易察觉。但它和咱家里买床垫似的,床垫好不好,睡上一晚你腰背知不知觉,底盘好不好,开一趟长途你屁股和脊柱最清楚。

可现实是,底盘黑科技一直被高端品牌管着。举个例子:以前的CDC(电控减振)基本都在奔驰宝马奥迪那价位儿,普通家用车,要么只能捏着鼻子忍受过坎的颠簸、要么弯道瑟瑟发抖,左右都不是人。要说底盘和舒适、操控、安全全息息相关,为啥便宜车不能用上点好家伙?

这两年汽车圈风向急转直下,什么都扯上AI。整车智能化、AI语音不稀奇了,可AI底盘是真的把“智能”从虚头巴脑的中控屏拉到了车的脚底下,这才是真进阶。简单讲,AI底盘是感知+思考+执行三步走。感知是什么?用前面那些高像素摄像头、雷达不停地看前面路况,有多少坑洼、多少曲线,每秒200次扫一遍,眼睛比老司机还灵;思考呢?AI芯片把侦测结果和当前车速、方向盘啥的迅速计算,堪比F1赛车手大脑决策;执行最后落在电磁悬挂身上,说软就软,说硬就硬,每秒同样200次调整阻尼,弹跳、横晃统统降到最低。你说这是不是智能?

咱举个平常例子:周末拉着一家老小出去玩,前面减速带横在马路上,传统底盘“一脚闷头冲过去”,车里瓶子都要掉地上,老爸老妈吓得扶座椅。AI底盘不一样,它会提前“预判”,调整到合适的软+慢弹,在你还没反应过来时,冲击已经被主动“吃掉”了。再遇到老家崎岖山路,弯多坡陡,你要是原先的“死硬派”,得不是担心侧倾就是怕打滑。现在底盘智能支撑,说硬立马硬,方向盘握得踏实,家人也坐得稳。谁家不开点外地、长途?长途多了,容易晕车,其实根源在于细碎的跳动和突然的加减速。AI底盘就像有熟练司机给你“捏腿按摩”似的,把这些动作柔和了一遍,人体反应才不会过敏。不是说AI智能就一定多炫酷,更多还是体贴和安全。

可是问题来了,这么牛的高科技,为什么这回荣威能下放到10万级,甚至还搞出行业头个国家级认证?这可不是拍拍脑袋、投钱去找代工商解决的。底盘这东西,技术门槛比什么智能大屏、语音识别高多了。想当初,电控减振全是国外几个头部厂垄断,买一组专利、再配合现成硬件,溢价随便他们喊。一套仅仅减振核心成本能占一辆车三分之一,你说这让国民品牌怎么做普及?这正是技术壁垒。

而荣威之所以这回能“杀价”,一靠上汽集团攒了多年的底盘技术家底,二则愿意做自研,连专利都一项项啃了,不怕吃苦。说句实话,这背后几年夜以继日,少不了熬夜爆肝。台架试验、耐久试验,一轮一轮地测,测出来问题重头再来一遍。新东西最大的担心是可靠性。荣威这次的mCDC悬挂死磕出来,你别说十年保修,说不定比进口的还皮实。业内谁真刀实枪拼自研谁就有资格把技术下放,“AI底盘普及”不是靠吹牛靠补贴,而是靠真家伙杠出来的。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认证这玩意到底有多大意义?无非是企业跟权威机构联合作秀吧?我也想过这茬。的确,现在社会无数证书烂大街,动不动就是“首个认证”。但这儿“国家级认证”非同小可,新华社+中汽信科,起码行业权威、检测客观。这至少说明荣威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真的被专业人士按标准严格检验过,底盘性能到底有没有达标,数据和体验都实证了。

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有驾
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有驾
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有驾

但是,AI底盘好了,真的会让大家争着买荣威的车吗?这得实事求是讲。靠一项黑科技,让所有人马上忘掉品牌标签、瞬间改变消费格局,这也不现实。国内市场卷疯了,卷外观、卷大屏、卷空间、卷动力,如今开始卷到底盘。可无论怎么玩,能让普罗大众都用得起的科技,才是真本事。荣威这回硬把“AI底盘”拉进10万级家用市场,这种普惠态度,是值得认可的。以往技术有什么用?给一小部分人用是炫耀,给大多数人用才有价值。

其实,这剧情有点像咱们从“按键手机到智能机”、“百元路由器普及WiFi”、“高清电视机全民装上”那种变革。质变发生的那一刻,市场生态就不一样了。之前,AI底盘都是高端车标配——现在只要10万块,你就能买到以前花20万还得加钱选配的技术,这叫什么?这叫“技术下沉”。受益的是谁?普通人、普通家庭。狭隘地以为买来只是“噱头”,那是没真开过,等用上了,谁还愿意开回去死硬底盘的小破车?

我也知道,有的人总爱唱反调,认为国产车智能堆料是噱头、能用几年?能比宝马奥迪香?说真的,咱也不能盲目自信,还得持续看后续表现。底盘结构复杂,坏了维修贵不贵、城市道路是不是充分适配、极端天气会不会出问题,这些全靠时间和市场来验证。可有一点,突破已然发生,这个突破发生在国产自主品牌,这才是值钱的地方。

车圈有句话:“底盘见真章”。有的品牌堆芯片,堆马力,弄大屏,体验一切正好,底盘只要能跑能过验收就行。但未来呢?智能底盘要是普及了,谁还认死理只盯马力和内饰?消费者会用脚投票,车好不好,底盘才是老百姓口碑最后那根稻草。

所以,我给大家作个思考:未来两三年,如果越来越多的国产车把AI底盘标配下放到10万级别,谁还会愿意被“颠着过坎、晕着跑高速”?自主品牌技术输出,真打到大众痛点了,也许才是中国制造的高光时刻。不靠政策、补贴、情怀,而是用实打实技术和体验改变用户选择。我们就需要这样敢为人先的企业,敢发力、敢创新、敢带头普及。这事对中国车企来讲,是面子更是里子。

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有驾
荣威M7AI底盘获认证,技术下沉进10万级,舒适体验真有提升-有驾

最后,荣威这回靠AI智控底盘闯出来一条路,也许只是开始。以后会不会像当年ESP、气囊、自动变速箱那样一步步普及,最后变成人人都离不开的“安全带”级别配置?真不好说。但只要市场竞争能倒逼技术不断下沉,国产车早晚会在全球汽车科技上有真正的话语权。到那天,过坎不颠、过弯不晃、长途不晕,不只是口号,而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科技这事,惠及每一个人,才叫有意义。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