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刚上市,价格挺有意思的。32.99万起,看得出来岚图在新款梦想家的定价上,是想给点诚意,毕竟比预售还降了6万,说实话,这样的价格一出,市场立马就会炸开锅。你想啊,过去的车型价格都在40多万上下,现在直接给个优惠到三万多,谁不动心?我当时一看,内心第一反应是:这车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意图想要冲销量。
一边是价格的诱惑,一边是配置的大幅提升,除了外观保持老样子,内饰、智驾都迎来了大升级。我记得有个朋友问我:你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在绑架性价比?我觉得,实际上,这车的成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估计整车成本,光新技术就占了不少比例,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光软硬件一块,就比上一款车贵不少(体感:估算硬件成本可能增加了20%-30%),而且,车内用的智能系统,越用越复杂,成本也像拼图一样挤在一起。
我之前翻了下笔记,发现Dreamer全系标配四驱,这点对车主超级友善。考虑到国内用车环境,尤其是冬天开雪路,四驱的优势不用说了。其实今早,我跟一个修车师傅打了个招呼,他直说:现在很多车都在拼四驱,毕竟加个四驱不贵,万一全景视野、后轮转向这类的配置,要边加边算,成本可就不那么便宜了。
但我也在琢磨,带后轮转向,不会让成本变得特别高?因为它得配多传感器、多电机支持,动辄几万的成本加进去,想想也挺冲突的。这个配置,除了成本,还要考虑调校难度——我觉得,厂商在研发这块,可能其实在用一个生活中的比喻——比如调音,风琴和电吉他都能奏出不同的声音,但调的好坏、配置的复杂度完全不同。
你说,未来这个车的维修是不是也得多几倍?虽然我没细想过,但猜测复杂的智能系统会带来维护难题也许是真的。比如车机系统崩溃了,修起来是不是也像电脑一样要重装?这我就有点担心——不是每个地方的维修点都配得了硬件和软件的调试经验。像我去修理工那儿,偶尔听见你这硬件算扛得住,但软件问题,就得长时间调试。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坦白说,有时候我会觉得,买车除了一块大屏,还得考虑后续的维护成本,可是这些配置,真的是万能钥匙吗?我常想:是不是厂家在追求越多越贵,反而忽略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用得顺手?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到配置上。看这车的续航数据,CLTC纯电续航居然达到350公里,综合续航……估算可能在1500公里左右(体感:纯电续航还算不错,超混的确能救急)。很多朋友问我:电池耐不耐用?我心里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答案,只能说,技术在进步,保养得当,可能也就和手机一样。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座椅的升级。全系2倍风量的吸风式通风,加上3D环抱座椅加热。别的车我见过,但这个零重力按摩功能,听着就舒服,这不就是周末懒散的瞬间的最佳伴侣吗?我试过几次,确实感觉像在云端漂浮。能不能真用个整天,我就不敢打包票。你会不会觉得,这些高端配置,其实买回来用的几率很低?但是,关键是,豪华感的存在感。
我看到一个细节——紫米和玄青的双色内饰,效果确实不错。刚想治疗日常的单调,结果想到:这么多新科技,买回来用起来,最后会不会觉得多此一举?大概也是我经常在心里琢磨的问题。
动车气动套件、自动泊车……这些其实更像生活中的便利小工具。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配置,究竟是真正用得上的贴心设计,还是制造的噱头?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是不是环保节能,和消费者的实际用车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鹰嘴豆和鸡蛋的关系——不一定一定完美匹配。
那车的价格下降,实际上我觉得也是在试探市场底线,毕竟市场的接受度放在第一位。车企让利,也许是在释放压力或开个好头,但我感觉,真正拉开差距的,还在这车的智能体验——尤其是在这个未来技术越来越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
我还记得一个问题——这车的智能到底会不会变成包袱?一旦系统出了问题,或升级不及时,谁来背锅?也许,最终我们还是得靠脚去体验那些新奇配置。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车,会不会变成移动的智能终端——像手机一样那么包罗万象——可某天内存崩溃的感觉,就像电脑突然蓝屏那样,让人抓狂?
如果真要我试驾,没准第一个感受就会是:这车的质感在价格档次中算挺不错,但智能化带来的麻烦可就难以预料了。这辆梦想家,或许更像是在试探未来豪华MPV的样子。你觉得,这样的配置,真能普及吗?或者,之后会不会成了技术的花哨点缀,比起实际用车的便利差一点点?
这场技术狂欢之后,最终落在哪个触摸得到的细节上,才是真正决定买不买的关键。试驾那天,我想——也许我会特别留意车内的那块微微发光的香氛控制器,感觉就像未来科幻电影里的小设备。毕竟我也是个喜欢仔细琢磨每个细节的普通人。
……你觉得,这辆香的Dreamer,带给我们的到底是还是今天的一点点快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