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

捷达要单飞了?

就在8月28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和成都经开区三方在成都签下一份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这不是简单的“换壳”或“改名”,而是这个从“国民神车”起步的车型,完成从车型→品牌→独立公司的“三级跳”。更关键的是,这可能是中国汽车合资42年来,首个由中方主导、政企协同、本土化运营的新范式。

我第一次开捷达,还是在驾校。那辆老捷达皮实得像块铁疙瘩,方向盘沉、油耗高,但就是“开不坏”。如今,34年过去,捷达要造电动车了,还自己当家做主。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野心?它能打赢这场新能源入门级市场的“下沉之战”吗?

从“国民车”到“新势力”:捷达的三级跳,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说起捷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驾校同款”、“出租车专用车”。但你可能不知道,截至2024年,捷达系列已服务超500万中国用户(数据来源:帮宁工作室)。这个数字,比很多新势力品牌一辈子的销量都多。

这500万用户,不仅是销量,更是情感资产。他们认可“皮实耐用、性价比高”的标签,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捷达几乎是“家用车”的代名词。这份信任,是捷达转型新能源最宝贵的“启动资金”。

但时代变了。2024年,10万-15万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同比增速高达101.7%(数据来源:中汽协),而15万-20万元区间销量达337.5万辆。这意味着,真正的“主流战场”在入门级市场,而不是动辄30万+的高端电动车。

新势力们拼智能、拼豪华,却普遍“下沉难”——三四线城市充电桩少、服务网点稀、用户对价格敏感。而捷达呢?它有234家经销商,大部分扎根在这些“被忽视”的市场。更妙的是,这些网点不仅能卖车,还能提供售后、金融、保养一条龙服务。熟人社会里的“口碑营销”,比抖音广告管用多了。

所以,捷达的转型,不是“被迫求生”,而是“顺势而为”。

中方主导,政企协同:打破合资“均等化”魔咒

传统合资车企,大家都知道:外方管技术,中方管渠道,决策慢、反应迟。一个车型改个中控屏,可能要跨国开会三个月。

但这次不一样。捷达品牌新公司,将由一汽-大众主导运营。这意味着什么?我举个例子:

假设成都的用户反馈“夏天后排太热”,新公司可以快速组织研发团队,在三个月内推出带后排空调出风口的新车型。而如果是传统合资模式,这个需求可能要层层上报到德国总部,等批复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中方主导,不是“去大众化”,而是“更中国化”。大众的技术底子还在——比如即将引入的CMP电动平台和SOA电子电气架构,都是行业领先水平。但谁来定义产品?谁来决定配置?谁来定价?这次,话语权更多掌握在一汽-大众手中。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而且,地方政府也深度参与。成都作为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成都经开区有200多家零部件企业,新公司一落地,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形成“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配套”的闭环。

这就像一场“政企联姻”:政府出政策、给资源;企业出技术、搞运营。目标明确——把捷达打造成四川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

技术不“土”,智能化要“接地气”

很多人以为,捷达做电动车,会不会就是“油改电”?低端货?

错。

根据协议,捷达首款纯电车将在2026年推出,基于大众全新的CMP纯电平台打造,搭载SOA电子电气架构。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SOA架构就像手机的“安卓系统”,可以像装APP一样,灵活升级功能。比如今天你用L2级辅助驾驶,明天OTA升级,就能用上L2.5,甚至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而且,一汽-大众将深度参与本土化研发。这意味着,捷达的电动车不会照搬欧洲设计,而是针对中国路况优化。比如:

电池布局更合理:应对中国复杂的路况,比如减速带、坑洼路,电池包防护等级更高。

空调系统更高效:北方冬天续航打折?捷达可能会采用热泵空调+电池预加热技术,提升低温性能。

车机更懂中文:语音识别支持方言,导航更精准,甚至能听懂“前面那个红绿灯右转”。

我试驾过一款某新势力的车,语音助手连“导航到最近的加油站”都说不清。而捷达背靠大众多年积累的底盘调校和NVH(噪音振动)控制经验,即便走低端路线,也不会牺牲基本的驾驶质感。

市场定位:避开“红海”,主攻“蓝海”

高端电动车市场,已经卷成“修罗场”。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个个都是狠角色。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捷达聪明就聪明在——不跟你拼豪华,我拼实用。

它的目标很明确:10万-15万元的入门级新能源市场。这个价位,正是家庭首购、三四线城市换车的主力区间。

我们来横向对比三款同级热门车型:

车型 价格区间(万元) 续航(CLTC) 智能化水平 经销商数量 下沉能力

捷达(规划中) 预计10-15 暂无数据 L2级辅助驾驶+OTA 234家 ★★★★★

比亚迪 秦PLUS EV 14.98-18.98 420-610km DiPilot L2 超2000家 ★★★★☆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AION Y Younger 11.98-14.98 430km ADiGO L2 约500家 ★★★★

零跑 C01 13.58-16.98 525km Leapmotor Pilot 约300家 ★★★

从表上看,比亚迪和埃安已有先发优势,零跑主打性价比。但捷达的核心优势在于“体系力”:

品牌认知强:500万用户基础,信任度高。

服务网络密:234家网点,覆盖广,服务快。

德系底盘稳:驾驶质感优于同级多数车型。

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捷达老车主告诉我:“我开过比亚迪,也试过零跑,智能是智能,但总觉得‘轻飘飘’的。捷达开起来踏实,修车也方便,村里头修车师傅都会修。”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这话很朴实,但道出了下沉市场的真谛:不是人人都想要‘未来感’,更多人要的是‘靠谱’。

未来展望:深耕本土,辐射海外

捷达的野心不止于国内。协议中提到,新公司将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以中亚市场为起点,布局海外市场。

成都到中亚,走铁路只要12天,比海运快一半。而且中亚国家路况差、气候极端,捷达“皮实耐用”的标签,正好对路。

想象一下:一辆捷达纯电SUV,能在哈萨克斯坦的戈壁滩上跑长途,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山路上爬坡,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冬天里稳定续航——这才是“中国智造”真正出海的样子。

写在最后:合资模式的“破局者”,还是“试验品”?

捷达品牌新公司,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未来的合资,不再是“外方出技术,中方出市场”的旧模式,而是“中方主导、本土研发、政企协同”的新范式。

它不追求炫酷的发布会,也不搞“期货式”营销,而是踏踏实实做一辆老百姓买得起、开得住、修得方便的电动车。

这,或许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接地气的表达。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捷达推出12万元的纯电SUV,你会考虑吗?

你觉得“政企合作”模式能复制到其他合资品牌吗?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下沉市场的电动车,到底该拼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老铁,送捷达经典车模一个(不是广告,纯属个人心意)。

说到底,车不是用来炒的,是用来开的。

选车,别光看参数,多想想:它能不能陪你走过十年风雨?能不能在乡间小路上安心跑?能不能坏了有人修?

捷达能不能赢?我不敢打包票。但至少,它走了一条更难、但也更踏实的路。

这,值得一个点赞。

政企外三方携手,捷达新公司启航合资新模式-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