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在马路上开车,或者跟朋友聊天说起车,总会聊到一个词:排量。
很多人都觉得,排量差不多,那车的劲儿应该也差不太多。
但您可能真没想过,同样是2.0升排量的发动机,它们之间的动力差距,能大到让人怀疑人生。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很多人熟悉的宝马320i,它的2.0T发动机,输出的马力是156匹。
这个数字听着也还行,对吧?
可您再看看另一台车,进口的奔驰A 45 S,同样是2.0T发动机,它的马力竟然高达421匹!
这一下就差出去265匹马力,这多出来的动力,都够再装两台普通家用小轿车的发动机了。
这还不算最夸张的,就算是同一款车,比如奥迪A4L,它也分高低功率,低功率的2.0T只有150匹马力,而高功率版却有252匹,里外里也差了一百多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是2.0的排量,怎么就能玩出这么大的花样?
这背后其实是技术、材料和市场策略的一场综合较量。
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发动机技术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像两个人同样是厨师,一个还在用柴火大灶,另一个已经用上了精准控温的分子料理设备,做出来的菜品味道和层次感肯定不一样。
发动机也是一个道理。
咱们先说说一个关键技术,叫做燃油喷射方式。
早些年的发动机,很多用的是多点电喷,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咱们在院子里用洒水壶浇花,虽然也能浇到,但水雾会飘得到处都是,有些浪费。
而现在主流的缸内直喷技术,就相当于咱们用上了高压水枪,直接、精准地把水滋到花的根部,每一滴水都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的。
比如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传祺,它的M8车型,在2019款的时候用的还是多点电喷的2.0T发动机,马力是201匹,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是到了2020款,换上了技术更先进的缸内直喷发动机,排量没变,马力一下子就提升到了252匹。
有专业研究表明,光是这一项技术的革新,就能让同样排量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提升大约15%。
除了怎么“喂油”,怎么“吸气”也至关重要。
这里就要说到涡轮增压器了。
普通家用车的涡轮,增压值一般在0.8到1.0个大气压左右,这就好比我们正常呼吸。
而那台能爆发出421匹马力的奔驰发动机,它的涡轮增压值被工程师们调校到了惊人的2.1个大气压。
这已经不是在呼吸了,这简直是把一个大功率的鼓风机对着发动机猛吹,往气缸里硬塞空气,动力能不强悍吗?
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它还用上了更复杂的双涡管涡轮技术。
更有甚者,像宝马的高性能发动机,为了让涡轮的反应速度更快,减少延迟,甚至用上了滚珠轴承,让小小的涡轮叶片转速能突破每分钟18万转,这个转速比F1赛车的发动机还要高,这已经是把尖端竞赛技术应用到民用车上了。
其次,光有先进的技术还不够,发动机本身的“体格”也得跟得上才行。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再深厚,如果身子骨弱,一发力自己先骨折了,那也是白搭。
发动机的缸体材料,就是它的“骨骼”。
在玩车人的圈子里,有一台被奉为神物的发动机,就是三菱EVO上那台代号4G63的铸铁发动机。
为什么它这么受推崇?
就是因为它结实、耐用。
铸铁的缸体虽然重,但是它非常耐高温、耐高压,给后期的改装留下了巨大的潜力空间,很多玩家能把它压榨出远超原厂几倍的马力。
相比之下,后来为了追求轻量化而出现的铝合金缸体,虽然重量轻了,但在极限性能和耐用性上,早期确实不如铸铁。
当然,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
现在的工程师们也想出了各种办法来强化铝合金发动机。
比如保时捷的2.0T发动机,它在气缸的内壁上喷涂了一层比头发丝还薄的等离子涂层,这层“盔甲”不仅让重量减轻了四成,还把活塞运动时的摩擦力降低了一半。
摩擦小了,消耗就少,更多的能量就能转化为动力,所以它能轻松做到300匹以上的马力。
日本的本田也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它的思域TYPE-R车型上,发动机内部的关键部件,比如连接活塞的曲轴,都采用了锻造工艺,活塞本身也做了轻量化处理。
这些部件就好像是给运动员换上了一身顶级的碳纤维装备,又轻又坚固,让整台发动机运转起来更顺畅、更有力,最终实现了310匹的惊人输出。
这些都是在微米级别上进行的精密制造,是现代工业技术的结晶。
最后,一个可能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原因,是汽车厂家主动的市场策略。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你的车马力不大,并不是因为技术达不到,而是厂家故意这么设定的。
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的商业逻辑。
厂家非常了解消费者的心理,他们就像卖手机一样,把同样的核心芯片,分出64G、128G、256G不同的内存版本来卖不同的价格。
汽车也是如此。
宝马为什么要推出一台只有156匹马力的320i呢?
难道是宝马造不出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吗?
显然不是。
这台156匹的发动机和那台252匹的发动机,在基础结构和核心技术上,比如Valvetronic电子气门技术、高精度直喷系统等等,都是共享的。
厂家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车系的入门门槛。
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让你能够买得起一台宝马,享受到这个品牌带来的体验。
当你成为车主后,如果对动力有更高的追求,自然就会考虑加钱购买动力更强的版本,或者在下次换车时直接选择高功率车型。
这就形成了一个消费升级的阶梯。
这种“低功率”版本,在生产上也能帮助厂家控制成本,比如它可能用不到强化型的中冷器、更高压力的油泵等部件,省下的钱就能体现在最终的售价上。
更有一些品牌,做法更加直接,他们出厂的汽车,高低功率版本的发动机硬件上完全一模一样,只是通过车载电脑的软件程序,把低功率版的马力给“锁”住了。
你想解锁全部的动力?
可以,额外花几万块钱,去4S店刷一个官方的升级程序就行。
对于厂家来说,这几乎是零成本的利润。
所以,当我们看到马力数值的时候,也不必过于被它绑架。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日常驾驶的环境主要是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路况和法规都限制了我们发挥车辆的极限性能。
一台1.6吨左右的家用车,其实只要马力和车重的比值,也就是“比功率”,能达到每吨60到80千瓦,就已经完全足够应对日常的起步、超车等需求了。
像156匹马力的宝马320i,它的比功率算下来完全在这个实用区间内。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那些参数上的“水分”。
有些车型,在宣传册上标称的马力非常漂亮,比如254匹,听起来很强大。
但如果把它开到专业的测试设备上,测量传递到车轮上的实际马力,可能只有210匹。
这中间有高达17%的动力在从发动机到车轮的传动过程中损耗掉了,而行业内的平均水平通常在10%左右。
这种虚高的参数,才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电动机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五六百匹的马力,燃油车这场在2.0排量上的“马力竞赛”,更像是燃油时代落幕前的一抹绚烂晚霞。
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在为那些拥有四五百匹马力的性能钢炮而兴奋,一边却又在限速1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
或许,比马力数字本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技术已经能够满足我们对动力的疯狂想象时,我们普通人最真实、最朴素的用车需求,是不是已经被这场追逐参数的竞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