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车主的汽车卖不了几千块还要花钱修修换换,实则是为了延续一份情感与生活的安全感
前不久,有个朋友拉我去他家看老车。他那车已经十年了,外表皱皱巴巴的,发动机偶尔会咔哒几声。刚进门,他就叹气:这车要修修,估计得一万多。我随口问:还修得起?他笑笑:修是修,但心里不是滋味。说实话,这我听得也挺有共鸣。这种心情,那是真舍不得也是真留恋。
咱们测个数:他嫌维修的钱多,估算一下,修修可能花一万二(体感/样本少),二手车贩子给五千。这车还能修吗?这问题看着简答,但里面的家底其实很复杂。
你看,很多中低端燃油车现在的残值,五年左右,基本就剩三成到四成(估算/体感),宝马这种豪车流更惨,2009款的三系,二手市场成交价差不多不到新车价三分之一了。这意味着,车况再好,卖个好价都难。反倒要花钱修,用心经营一辆老伙伴,心里有底,反正车还能用几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过一组数据:一辆普通燃油车,每公里维护大概0.2元(估算/样本有限),如果开个五年,每年都正常保养,百公里燃料和养护大概花费1.2元。这个成本,比起换新车的月供,其实还算合理。算过,五年下来,总支出大约是六万元左右(临场小计算),这笔钱,用在修修车上,合理吗?我自己也觉得合理。
竟然有个奇怪的感觉,这种花钱续命的行为,像极了养宠物。你投入,惯了,它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对比一下,同档次的车,某些国产车的维修零配件可能不那么成熟(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总比进口零件便宜,维修也更便捷。打个比喻:就像修家电,国产品牌零件大多在本地,修一次不至于排长队等待。而进口品牌拆件,得等一两周,还得考虑采购成本。
但你也得问问自己:这车是不是情感的寄托?很多人都说,这车陪我走过不少事。当年买车时,心里那份新鲜感已被平淡取代,换句话说,就是一种惯和信任。特意去换新车,可能还真是没那么简单——因为新能源政策越来越多限制,稍微一不留神,燃油车就变成可有可无。我还能想象,某些城市限制燃油车通行,新能源免费停靠(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但谁说大家一定要跟风呢?反正我就觉得,修一修,也算是心安。
那你是不是会搏一把,换辆新能源?这问题我经常想:要不是充电桩不够便利,要不是续航焦虑太大,估计很多人都愿意转轨。但谁都知道,换车的成本摆在那,是不是挺吓人的——尤其是要考虑到换购的心理成本和实际金钱压力。
你说,修车还能守住多少安全感?这份感觉,不是用钱衡量的,也不容易用数据说清。它像小时候依赖的老家钥匙,把旧车变成一种安全的护身符。那哪天真修不动了,车则成为历史的记忆。
我记得一个同行说:修车就像修人,修到没信心就得放手。也不全是自尊心作祟,有时候也是没办法。惯久了,要换新,心里总会犹豫:这个老朋友值不值得继续守护?我倒觉得,照这个逻辑,很多人其实不是真的在买车,而是在买一种生活的安稳感。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某天,老车彻底报废掉,你会不会整个心都空了?是不是每个人在某个节点,都有这样一个情感归属? 有的车是孩子的第一辆车,有的是孕育家庭的见证。你真舍得放手?这都超出了物理层面。
(这段先按下不表)告诉你,我就曾觉得:那么多技术都在追求更智能、更科技,但老车的年轮里,藏着的是我们自己。更换零件、修修补补,像极了在人生路上的补课。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修补自己?这是个很荒谬的想法,我猜可能也没那么深。
最后想问问: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有时候望着车,忽然觉得:它和我一样,也在慢慢变老。只要它还能牵着我的路,就够了吧。那你呢?你的老伙伴还能挺多久?这份安全感,又藏在了哪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