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今天中午吃什么,大到孩子去哪上学,每一个选择都可能通向不一样的结果。

放到商场上,尤其是今天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企业做出的一个选择,影响的可能就是未来几年的兴衰荣辱。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主角是两家我们都挺熟悉的国产汽车品牌,一个是广汽集团旗下的埃安AION,另一个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问界AITO。

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驾

这两个品牌,本来跟科技巨头华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就是因为当年在合作路口上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短短三年时间,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

这事儿得从几年年说起。

那时候,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刚刚席卷而来,谁都知道未来的汽车肯定离不开智能化,就像现在的手机离不开智能系统一样。

广汽作为咱们国家汽车行业的“老大哥”,家大业大,自然也想在这波浪潮里拔得头筹。

他们手里的埃安品牌,销量不错,基础很好,但总觉得在“科技感”和“高端化”上还差那么一口气。

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正在积极寻找汽车合作伙伴的华为。

华为有什么?

有最顶尖的智能驾驶技术、有鸿蒙智能座舱,还有遍布全国的手机门店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广汽和华为一合计,准备联手打造一款代号叫“AH8”的高端智能汽车,这在当时听起来,绝对是强强联合,板上钉钉的爆款预定。

可就在项目快要成的时候,广汽内部产生了分歧。

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驾

问题的核心,说白了就是“谁来当家做主”。

华为提出的合作模式,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叫“智选车”,非常深入。

华为不光是提供技术零件,还要从车子怎么设计、怎么定位,到怎么宣传、怎么卖,都要深度参与。

甚至,车子造出来以后,要摆在华为的手机店里,挂上“HUAWEI问界”的标识。

这就让广汽觉得有点不舒服了。

广汽毕竟是造了几十年车的大型国企,有自己的骄傲和体系。

他们觉得,如果什么都听华为的,那自己不就成了一个只负责生产的“代工厂”了吗?

汽车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这些被看作是车企“灵魂”的东西,如果都交出去了,那广主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所以,经过一番权衡,广汽最终还是决定,要保留自己的“灵魂”,婉拒了华为的深度捆绑方案,选择自己单干,那款AH8项目也就变成了后来的昊铂品牌车型。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很多人是理解的,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里。

广汽这边选择了“独立自主”,可这个被它放下的“香饽饽”,却让另一家企业看到了逆天改命的机会。

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驾

这家企业就是当时还在苦苦挣扎的重庆小康,也就是后来的赛力斯。

那时候的赛力斯,在汽车圈里基本没什么名气,自己搞的新能源车SF5,销量惨淡,公司处境非常艰难。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听说了华为正在找合作伙伴的消息。

赛力斯当时的想法就非常纯粹和直接: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没有广汽那样的“灵魂包袱”,或者说,他们急需华为来给他们注入一个新的“灵魂”。

为了抓住这次机会,赛力斯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魄力,他们做了一件让业内津津乐道的事: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亲自开着一台自家的SF5,从重庆一路长途跋涉上千公里,开到了华为在东莞的基地,就是为了让华为的大佬余承东能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造车功底。

这种姿态,加上对华为提出的合作条件几乎是全盘接受,最终打动了华为。

对于赛力斯来说,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跃成为市场的主角。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

三年过去,我们再回头看。

问界AITO,这个赛力斯和华为联手打造的品牌,已经成了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

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驾

问界M7的改款引爆了市场,订单接到手软;售价接近50万的问界M9,更是被称为“千万元内最好的SUV”,月销量轻松过万,彻底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格局。

问界成功地把华为的技术光环,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高端品牌形象和高昂的售价,均价稳稳地站在了40万以上。

反映在财务上,赛力斯也奇迹般地扭亏为盈,2024年上半年预计能赚接近30个亿,股价更是翻了几十倍,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反观广汽埃安,虽然总销量数字看着还不错,但品牌形象却有些尴尬。

旗下的主力车型AION S和AION Y,因为性价比高,成了网约车市场的绝对主力。

这虽然撑起了销量,但也让埃安的品牌被牢牢地钉在了“经济实惠”、“网约车”的标签上。

当广汽想用新推出的昊铂品牌去冲击高端市场时,发现异常困难,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固有印象,想扭转过来谈何容易。

整个广汽集团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曾经的利润奶牛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销量下滑,合资的广汽三菱、广汽菲克更是直接关门大吉。

集团的整体利润,从盈利变成了预计亏损几十个亿。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广汽也终于坐不住了,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华为。

广汽的董事长亲自带队去拜访华为,诚意十足,希望能再续前缘。

同根同源,销量悬殊,问界AITO与广汽AION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有驾

但此一时,彼一时。

现在的华为,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急需一个合作样板的华为了。

它的“智选车”朋友圈里,已经有了赛力斯的“问界”,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还有江淮的“尊界”,高端、中端、轿车、SUV,布局基本已经完整,实在是没有多余的位置再加一个“界”了。

最终,广汽和华为达成了另一种模式的合作,叫“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

简单说,就是广汽的车用华为的智能驾驶等技术,车上可以贴一个“HI”的标,但品牌、营销、销售还是广汽自己说了算。

这虽然也算是合作,但和问界那种“亲儿子”级别的深度捆绑相比,华为投入的资源和带来的品牌加持,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我们很难简单地说广汽当年的选择就是错的。

站在一个传统汽车巨头的立场,捍卫品牌主导权和“灵魂”无可厚非。

但市场的浪潮就是这么无情,它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人的犹豫。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过去的规则正在被改写。

有时候,看似是“出卖灵魂”的合作,恰恰是拥抱未来的最佳捷径。

赛力斯的成功,证明了在新的产业生态下,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而广汽的故事,也给所有还在转型的传统企业提了个醒:机遇稍纵即逝,当时代的巨浪拍来时,是选择固守自己的城堡,还是勇敢地跳上冲浪板,结果真的会是天壤之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