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不仅仅带来了产品,更是“技术、服务、未来”三条维度同时出手。集团宣布在中国打造首款自主设计 SoC (即系统级芯片),并展示其基于中国市场研发的 CMP 整车平台、 CEA 电子电气架构、以及新一代 ADAS 系统。
一、对中国智能化产业的大众式思考 - 硬件以外的“未来”
1. 芯片自主研发,背后是“在中国、为中国”的深刻承诺
大众集团宣布:“这枚由其软件子公司 CARIAD 与本地伙伴合资成立的 CARIZON 中国研发的 500-700 TOPS 算力 SoC ,将服务中国复杂道路与驾驶场景。”
我曾见过品牌在中国“进口欧洲架构改适”时期,如今看到“本土核心技术”投入,内心是被触动的。这意味着未来的智能驾驶、软件体验、升级能力将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而不是“海外版本减配本土化版”。
对于中国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充电桩多样、道路复杂、使用习惯本土化——这一步尤为关键。
2. 平台+架构+智能驾驶联动,真正从硬件向生态跃迁
大众在此次展台以“数字幻方”体验区集中展示了 CMP整车平台、 CEA电子电气架构和新一代 ADAS 技术。
对我而言,这代表大众不再只是卖“车”这件事,而是在打造“出行体验+升级能力+服务接口”。
相信中国用户看重的不只是发动机、底盘、品牌+服务网点,更往往是“换代之后我还能有什么新体验”“这台车多长时间内还能保持技术不过时”。大众在中国展示这样技术底盘更新,让用户对品牌继续信任。
同时,这步对于中国市场意味着外资车企的角色在转变:从曾经“引进生产”“调整适配”转为“在中国研发”“为中国用户打造”。
我的理解
- 从“汽车”变成“智能出行终端”:过去我看大众车,更多是“可靠、省油、维修网点多”。这次看到大众强调“电子电气架构+AI+OTA更新+本地化软件能力”,给我一种“未来车主体验不仅是发动机/底盘”而是“软件+服务”的印象。
- 本地化研发提升信任感:例如 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是大众集团首个在中国本土开发的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 新浪汽车+1 对我这样在中国用车,对国产零部件/维修配件敏感,看到品牌强调本地化软硬件能力,是一个正面信号。
- 服务与升级可能性增强:如果车辆具备 OTA、智能驾驶辅助、本地化语音/交互能力,那么今后换车、用车体验可能更连贯。对于一直在大众体系里的车主来说,这意味着换代的价值可能更高。
对中国市场的意义
- 汽车智能化在中国竞争中成为重要维度:资料指出,电动化之外,智能化、网联化、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大众通过本地研发、生态合作(与例如 地平线机器人、小鹏汽车合作)在这块发力。
- 增强其在中国市场长期定位:汽车市场从销量时代进入服务/体验时代。大众在智能架构和软件能力上的投入,有助于巩固其在中国作为“外资车企先行者”的地位。
- 对用户而言,未来换车不是仅看车型参数,而看整体生态:充电/OTA/互动/声控/后市场服务。这要求品牌在中国有本地软件+服务体系。大众在这里显然在布局。
二、产品展示“经典+未来”同场,更贴近车主感受
1. 大众品牌:三款概念车 + 中国战略
在展台上,大众品牌的三款中国专属概念车( ID. AURA、ID. ERA、ID. EVO)再次亮相,彰显差异化风格与本土化设计路径。
- ID. AURA:这是大众品牌首款基于中国本土 CMP 平台的紧凑型纯电概念轿车,搭载 CEA 架构,支持 L2++ 级别驾驶辅助,并配备全新 UI/UX 与可定制操作系统。 这款车最大的意义是:大众在中国市场“从轿车基因出发+电动化”开始布局,不像很多电动车品牌从头就“打破式”设计,而是保留了大众车主熟悉的比例和使用习惯,换电动但“感觉熟悉”,这是一个加分项。
- ID. ERA:一款定位为增程式(即纯电+增程/混动辅助)的大尺寸 SUV 概念车,支持 L2++ 城市导航辅助(NOA)、搭载中文大语言模型驱动的 AI 助手和“Smart Surface”交互屏。 在中国使用场景中,SUV + 里程焦虑/充电配套问题较燃油车更敏感,大众将“增程”作为选项,说明其并非一味“电动化”教条,而是在兼顾中国基础设施现状。这是务实且符合国内车主痛点的规划。
- ID. EVO:这一款是全尺寸纯电 SUV 概念车,纯电续航可达约 700 公里,支持 800 伏超充,此外搭载全新操作系统与 UNYX 人机交互系统。 大众希望将电动化、大空间、智能化做成一种 “未来换车”选项,并且希望有量产落地。
对中国市场的意义
- “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进一步落地:本届进博会上展示的三款概念车量产版将从 2026 年起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 这一点很关键:不是“先在欧洲/美国推出,再让中国市场补货”,而是直接为中国开发、为中国用户做设计。
- 多元化产品矩阵的建立:从紧凑型轿车(AURA)到增程大型 SUV(ERA)到纯电大空间 SUV(EVO),覆盖了不同用户群体。这对中国用户,尤其是对大众情有独钟的用户而言意味着:如果我想留在大众品牌继续换车,我将有更多样化选择。
- 技术生态与服务体系升级暗示:大众在现场展示 CMP/CEA/ADAS 等技术平台,它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与本地合资伙伴和技术生态协作透露出一个信号:在中国市场大众愿意将“研发、智能、软件”这种过去较少强调的维度深化。对于用户而言,除了买车,更在乎的是后续体验(软件更新、智能功能、本地化服务)。
更深的思考
这三款概念车应该会给我“继续信任品牌”的理由:熟悉的基因+明确的本地化+智能化开始。我会比较期待大众品牌量产版的发布、价格、服务网点是否同步跟上。与此同时,我也有些疑问:技术落地速度、充电基础设施(尤其大空间 SUV 电动车)配套是否能同步。总体来说,看起来品牌在移动。
作为车主,我体会到的一点是:大众在中国不仅保留了其熟悉的“亲和、实用”基因,同时也迈出了“电动+智能+未来感”的步子。我觉得这对像我这样“燃油大众车主→观望电动车换车”的群体来说,是一种桥梁,而不是断裂。
2. Audi 与 Porsche:高端品牌在华布局
- Audi
在本次进博会上,奥迪以“双品牌”格式(即传统奥迪品牌 + 中国专属 AUDI 品牌)亮相,重点车型包括 Audi A6L e-tron、Audi E5 Sportback 以及经典车型 Audi 100 Coupé S。
- A6L e-tron:作为奥迪在中国标志性车型系列首次迈入纯电时代,其加长轴距设计(较海外版增加约 132 毫米)、搭载107 kWh 电池、续航达 770 公里(CLTC)且支持 800 伏快充。这说明豪华品牌在中国不仅“引进”电动车款,而是直接为中国用户打造“量身”车型(空间+续航+快充)。
- E5 Sportback:作为全新 AUDI 品牌首款车型,强调智能座舱、高性能、电动化。 对中国市场来说,意味着奥迪在电动+智能化细分更快推进、而不仅守住燃油豪华车阵地。
- 经典车型 100 Coupé S 的亮相既是品牌传承,也是向中国用户传递“历史+技术”底蕴。这对豪华品牌用户群很重要。
奥迪在中国市场调得比较快:不仅是在电动化,也在智能化+本地化。用户当然也会从“品牌认同”“换车溢价”“服务体验”几个维度考虑奥迪是否值得入手。
- Porsche
在进博会上,Porsche 展出的焦点为 Porsche 911 Turbo S(亚洲首秀)及一台经典的 1969 年款 Porsche 911 S Targa。
- 新款 911 Turbo S:搭载最新 T-Hybrid 系统、双电动涡轮增压器(eTurbo)、523 kW/800 Nm 出力,并刷新纽北圈速纪录。豪华跑车品牌在中国推出这样的“旗舰+技术”产品,说明其不仅把中国当作销售市场,更视为技术展示/品牌战略的重要战场。
- 1969 911 S Targa:1969 911 S Targa作为历史车型之一出现在展台,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保时捷用文化和历史元素,展示其品牌底蕴。这款车是保时捷向更宽轴距、更大轮胎、更优操控方向的转型代表之一。它延续了 911 系列的经典结构,同时为后续更大排量(如 2.2 升以上)版本奠定了基础。它延续了 911 系列的经典结构,同时为后续更大排量(如 2.2 升以上)版本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市场来说:Porsche 通过推出极端产品+强调本地研发展示(比如在华研发中心),体现豪华品牌在中国长期投入的决心。对于高端用户来说,这是一个“我值得买”而不只是“买个品牌”的维度。
大众集团在今年进博会不再仅是“新车发布站台”,而是一次战略宣言:
- 它昭示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角色正在更新,从“引入技术与车型”走向“本地研发与创新”。
- 它反映出汽车产业比赛规则正在改变,智能化、软件化、服务化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 它也预示中国市场对外资车企的期望:不仅在价格、产品上竞争,更需在用户体验、技术升级、本地化服务方面提交“答卷”。
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生态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已来:全球车企若要持续在中国赢得位置,必须同步“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创新为世界”。大众集团在本届进博会上的动作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