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9八月的销量出来那天,我在朋友群里一通刷屏。
168万的价签,八月只卖了一辆,真的不是我手滑多打了个零。
U8也没好到哪去,48辆的成绩单,连人气网红都嫌这热度不够。
U7倒是像家长会里唯一没迟到的家长,327辆,算是给仰望的脸上贴了点金。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年夜饭,满桌子硬菜,结果大家只挑那盘小炒黄牛肉吃,主打的烤乳猪没人夹。
说实话,仰望的高调不是一天两天了。
去年那阵,U8上线,朋友圈里全是“国产天花板”“百万级新贵”的口号,感觉随时都要改写中国豪车史。
那会儿我记得有同行冲着宣传图说:“再不买,以后只能加价了!”
现在看来,那些话像极了年初买基金时的豪言壮语,等到八月看数据,少数派的孤独味道,只有账面上的冷静才能体会。
其实品牌冲高这事儿,谁没做过白日梦?
仰望U8L鼎世版九月才刚上市,128万起步,各种黑科技往上一堆,云辇-P+、易四方、应急浮水、高速爆胎稳行……你要说不心动,那真是违心。
我有个朋友,前几天刚提了U8L,朋友圈发了九宫格照片,配文“科技拉满,未来已来”。
评论区一半人在夸:“国产崛起!”
还有一半直接开怼:“花一百多万买个试验田?”
有种被拉进老家群,长辈们一边说孝顺,一边嫌你工资低。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官方吹着“累计销量突破一万辆”,其实业内谁不心里有点数?
到底多少是真金白银的用户,多少是渠道的操作,没人敢拍胸脯打包票。
这场面跟体育圈那些“选手进国家队”的新闻有一拼。
纸面实力拉满,赛场上能不能顶住压力,得看临场反应。
说回市场,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比以前还狠,价格战打得跟双十一似的,降价比涨工资还快。
比亚迪自己都在卷,秦、汉、唐、宋、海豚一个劲儿往下压价,仰望反着来,非得在风口浪尖上跳舞。
你说现在买车的,有几个真是只看技术和未来?
还不是掏手机算算自己钱包厚度,看看朋友圈能不能装出排面来。
其实买U8L这事儿,换到买球鞋也一样。
有人追潮流,有人看功能,有人只想炫耀。
黑科技堆得再高,真把车开下水的有几个?
绝大多数还是老老实实堵在早高峰里,和大G、路虎排队进小区。
仰望U8L的“应急浮水”功能,倒是成了茶余饭后的梗,像极了小时候买玩具送的“隐藏技能”,你明知道用不上,还非得跟朋友吹嘘一波。
我记得有次去看车展,旁边一位大哥冷不丁问:“这车高速爆胎真能稳住?”
销售犹豫了一下,笑得比我妈看我成绩单还勉强。
现实就是这样,买这类车的,心里都明白,体验感重要,产品力更重要。
营销再会讲故事,开上路才知道真假。
就像看球赛,解说员喊得天花乱坠,球员下场没两下也白搭。
看仰望这几个月的曲线,感觉像看一场逆袭剧情。
高开低走的套路,体育圈和车圈都不陌生。
当年有个NBA新秀,状元签入场,众星捧月,最后被现实教育了一把。
仰望现在的处境和那小伙子有点像,起点高,压力大,谁都等着看后续。
也许明年这会儿,数据会翻盘,也说不定仰望会改打法,打出一套别人没见过的“战术”。
不变的还是这股不信邪的劲头。
说到底,买U8L的,真不是单纯比谁有钱。
有人想体验未来,有人图一把身份感,有人纯粹喜欢折腾新鲜玩意。
每个人的底层逻辑都不一样。
就像有的人喜欢梅西,有的人死磕C罗,争半天,最后还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仰望U8L有它的拥趸,也有无数观望的,谁也别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
讲真,这事儿和豪门家庭育娃差不多。
你看香港那些豪门,低调得让人抓耳挠腮,三个孩子一个比一个朴素,网友们分析半天,“这是在体验生活,还是秀平民?”
仰望U8L卖得多还是少,和豪门孩子穿得素不素,其实都是大众的好奇心在作祟。
大家都想摸摸门槛,看这门槛后面到底有啥。
车市每天都有新段子,谁也别太当真。
今天仰望U9卖一辆,明天也许就有人开着它进藏自驾,朋友圈里一顿炫耀。
你要说仰望U8L是不是“国产天花板”?
我说,别急着下定论。
技术牛皮归牛皮,买账的才是真爷们。
要么用数据说话,要么用故事出圈,别光靠喊口号。
你说如果给你128万,你是选仰望U8L,还是直接四个圈、三叉星、再不济理想L9?
我是真想听听大家的故事。
留言区见,你要是也有八卦,咱们一块掰扯掰扯,看看下一个爆款会不会就藏在我们这堆调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