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卖出80辆保时捷,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两天就成交一台,全年无休也得保持高强度输出。而做到这一点的,是一位叫Molly的女销售。她不是靠砸钱营销的网红,也不是靠绯闻炒作的流量明星,而是实打实地把一台台均价百万级的保时捷送到了客户手中。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位“销冠”不仅业绩惊人,还深陷“造黄谣”风波,甚至被拼接视频网暴。但她用法律手段自证清白后,业绩反而更猛了。如今,她的同事却爆料:她的成功,其实有“捷径”。
这到底是靠真本事,还是暗藏玄机?今天,我不聊车,但我要从一辆辆被卖出的保时捷背后,拆解这位女销冠的“销售逻辑”——就像我们试驾一辆车,不能只看参数,还得感受底盘、听发动机声浪、体会转向手感一样,Molly的“驾驶风格”,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销量背后,是“客户心理”的精准调校
先说数据:今年前5个月,Molly卖出80辆保时捷。平均每月16辆,相当于青岛保时捷中心近十分之一的销量由她一人扛起。要知道,保时捷不是五菱宏光,客户也不是冲动消费的上班族。这些人,非富即贵,见多识广,对品牌、服务、细节的要求极高。
那Molly是怎么做到的?她说,秘诀就两个字:真诚。
听起来像鸡汤?但结合她的做法,你会发现,这“真诚”不是口号,而是像保时捷的PDK双离合变速箱一样——精密、高效、毫不拖泥带水。
比如,她会给客户做20页的定制方案。这不是PPT堆砌,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像工程师调校底盘一样,一点一点打磨。企业家客户要的是身份象征+实用性,她就推Panamera+改装方案;年轻女性客户在意颜值和拍照出片,她就重点讲911的流线设计、内饰配色,甚至主动帮客户拍“出片”照片。
这让我想起试驾Taycan时的感受:它的加速猛,但不暴躁;它的操控精准,但不冰冷。Molly的销售风格,某种程度上,就是Taycan的“人形化身”——理性与感性并存,科技与温度同在。
“捷径”真相:公司给的权限,还是服务的溢价?
现在问题来了:同事说她有“捷径”,指的是什么?
据内部人士透露,作为销冠,Molly拥有比普通销售更大的价格浮动权限和赠品资源。这意味着,她在谈判桌上,手里握着更实的“筹码”。
这算不算捷径?我换个角度说:这更像是一种“正向激励”的机制。
就像保时捷的“选装文化”——你可以花几万块给卡宴加个后排娱乐屏,也可以花十几万升级碳陶瓷刹车。这些都不是标配,但却是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关键。Molly能拿到更多“选装包”的操作空间,本质上是公司对她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资源倾斜。
但关键在于:有钱人真会在乎那几万块优惠吗?
我接触过几位保时捷车主,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买的是体验,不是价格。”
一位买了Macan S的客户告诉我:“Molly从没跟我提过‘最低价’,但她帮我争取到了免费升级轮毂,还安排了提车仪式,连宝宝的安全座椅都提前装好了。那一刻,我觉得这车买得值。”
你看,真正的“捷径”,不是价格战,而是服务的“超预期交付”——就像保时捷的L2级辅助驾驶,不求完全自动驾驶,但在高速巡航时,能让你少踩一脚刹车,多一份从容。
她的客户,三分之二是女性?
更让我惊讶的是:Molly的客户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这颠覆了我对豪车销售的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买保时捷的大多是成功男士,追求速度与力量。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女性开始为自己的人生买单。
一位90后女律师买了718 Boxster,她说:“我喜欢它的中置后驱布局,开起来像卡丁车,但又足够精致。Molly没给我讲扭矩和马力,而是告诉我‘这车转弯时,你会觉得自己在跳舞’。”
这句话,精准击中了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她们要的不是“参数碾压”,而是“情绪共鸣”。
这就像保时捷的设计哲学:每一根腰线、每一个灯角,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唤起驾驶欲望。Molly懂这个,所以她卖的不是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比竞品:为什么不是奔驰、宝马、奥迪?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
奔驰销售:擅长营造尊贵感,但有时过于“仪式化”,让人有距离感。
宝马销售:强调驾驶乐趣,但对女性客户的需求理解不够细腻。
奥迪销售:技术流,但服务偏标准化,缺乏个性化。
而Molly的优势在于:她把保时捷的品牌调性——激情、个性、优雅——转化成了可感知的服务体验。
就像Taycan和Model S的对比:特斯拉拼的是加速和科技感,Taycan拼的是驾驶质感和品牌传承。Molly的客户,往往正是那些“既要电动科技,又舍不得机械灵魂”的人。
谣言风暴中的“车身刚性”:她是怎么扛住的?
2023年,Molly一战成名,卖出170辆保时捷。但随之而来的,是满天飞的“陪睡”谣言,甚至还有被剪辑的“不雅视频”。
换作普通人,早就崩溃了。但她没陷入“自证陷阱”,而是直接报警,用法律武器维权。
这让我想起保时捷的车身结构:超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车身,抗扭刚性极强。面对碰撞,它不靠“躲”,而是靠“硬扛”。
Molly也是这样。她没去直播间哭诉,也没发长文辩解,而是用持续的业绩和客户口碑,一锤一锤地砸碎谣言。
一位老客户在评论区说:“她连和客户吃饭都没去过,怎么可能做那种事?”
真正的专业,本身就是最好的防御。
她的成功,普通人能复制吗?
有人问:Molly的成功,是不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身材好?
我试驾过很多车,见过很多销售。长得漂亮的销售不少,但能持续出单的,凤毛麟角。
Molly的老公是奔驰销售,她自己也曾做过奥迪销售。她不是天生的“销售圣体”,而是在一次次客户沟通中,打磨出了自己的“驾驶风格”。
她记得每个客户的喜好,能根据需求定制方案,甚至能预测客户下一步的顾虑。这种能力,不是靠颜值,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积累和复盘。
就像保时捷的工程师,为了降低0.01的风阻系数,要在风洞里测试上百次。Molly为了拿下一单,可以写20页报告,可以反复修改三次方案。
这才是她真正的“捷径”:把别人眼里的“苦功夫”,变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她卖的不是车,是“被看见”的渴望
最后,我想说点感性的。
Molly有老公,有孩子,生完孩子后重返职场。她不是为了“逆袭”而奋斗,而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她的客户,很多也是女性——她们买车,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证明:我值得拥有最好的东西。
Molly做的,就是让这些“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
这就像保时捷的设计:每一辆车,都在说一句话:“你很重要”。
所以,当有人说她“走捷径”时,我想说:她的“捷径”,是把服务做到极致,把真诚当成信仰。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捷径?有的只是别人看不见的努力,和扛得住风浪的刚性。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销售的核心是价格,还是服务?如果你是客户,你更愿意为“优惠”买单,还是为“体验”买单?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老铁们,下期见。
(XXX我,一个爱车也爱人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