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广州国际车展的喧嚣中,五菱汽车与宝骏的双双缺席,成为最刺眼的沉默。这绝非 “无新车可发”
的战略收缩,更不是轻装上阵的从容,而是这个曾经的 “国民神车”
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销量、技术、品牌三重溃败的集中暴露。当比亚迪展台人潮涌动,当华为、小米等新势力用技术定义未来,那个让秋名山颤抖的五菱,正陷入时代浪潮中的生存困局。
销量神话崩塌:从巅峰腰斩到夹缝求生
曾经的销量王者,如今只剩 “体面挣扎”。宏光 MINIEV 的辉煌有多耀眼,当下的下滑就有多刺眼 —— 巅峰时期月销超5万辆,2023
年销量直接腰斩至 23.7 万辆,2025 年更是要靠下探至 3 万元区间的降价策略维持基本盘。而撑起品牌向上野心的银标车型,同样沦为
“销量炮灰”:作为核心向上车型的星光 S,仅上市之出月销量徘徊在 7000 台左右,到了2025 年更是降至 2000 辆以下,远未触及 1
万台的及格线。就连曾经的流量车型星驰,在刚刚过去的2025 年10 月单月销量仅 633 辆,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商用车领域的基盘虽仍稳固 ——2024 年销量 59 万辆,2023 年 63.9 万辆,但增长乏力的背后,是份额被竞品持续蚕食的现实。曾经 “国民神车” 的全民追捧,如今只剩下沉市场的 “基本盘坚守”。
技术迭代滞后: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队
新能源汽车早已进入 “技术为王” 的时代,但五菱的技术储备却停留在 “性价比” 的旧赛道。其主打的神炼电池
3.0,比行业主流水平落后整整一代;当友商们普及 800V 快充、实现 “充电 10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时,五菱喊出的快充速度,早已沦为用户口中的 “电动爹”。
智能化领域的差距更是鸿沟级:引以为傲的 Ling OS
灵犀系统,在华为鸿蒙座舱、小鹏 XNGP
面前,如同功能机遭遇智能机,无论是功能丰富度还是生态兼容性,都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出行的需求。缺乏颠覆性技术合作伙伴,自研能力又不足,让五菱在
“后渗透率时代” 的技术竞争中,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品牌向上失败:低价标签的致命枷锁
2020 年推出的 “银标” 战略,本是五菱摆脱 “低端、工具车” 标签的关键一步,然而五年过去,这场品牌升级运动终究沦为
“自说自话”。消费者的认知里,五菱依然是 “廉价代步车” 的代名词 —— 当五菱试图将星光 S 的价格拉至 12
万元区间时,用户转身选择了技术更成熟、品牌溢价更高的比亚迪宋 Pro DM-i。
过度依赖宏光 MINIEV 等低价车型,让 “国民神车” 的光环逐渐被 “低端” 标签取代。这种固化认知形成的品牌枷锁,不仅让高端车型无人问津,更让其在主流市场的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品牌向上之路彻底陷入死胡同。
深层困局:利润黑洞与时代脱节的双重绞杀
五菱的困境,早已不止于 “卖不动车”,而是陷入了 “越卖越亏,越亏越没技术” 的死亡螺旋。宏光 MINIEV 单车净利润在88-89元之间
—— 相当于卖一辆车赚不到一杯星巴克,这样的盈利水平,根本支撑不起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更致命的是,五菱正遭遇
“向上突围失败、向下根基动摇、海外拓展遇阻” 的三重绞杀:向上,10 万元以上市场无人问津;向下,宏光 MINIEV
的基本盘被吉利熊猫、吉利星愿等竞品持续蚕食,这些车型凭借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配置,不断挤压五菱的生存空间;海外市场同样惨淡,印尼公司 2025
年 10 月销量仅 1171 辆,同比下滑 25%,全球化布局举步维艰。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 “人民的五菱” 与
“人民的需求” 早已脱节。曾经,五菱用 “价格亲民、皮实耐用” 满足了大众的基本出行需求,成为
“致富好帮手”;但如今,消费者的需求早已升级——他们想要的是能装下全家的智能座舱,不是漏风的手摇车窗;是 800V
快充带来的续航自由,不是冬天续航打五折的焦虑;是激光雷达加持的安全守护,不是 “撞了才知道有没有气囊”的赌博。当五菱还在重复
“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的口号时,人民已经用钱包投票,奔向了更优质的选择。
时代拷问:老牌车企的转型之殇
五菱的缺席,不是一个品牌的孤立事件,而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中集体困境的缩影。曾经的 “国民神车” 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性价比优势,在燃油车时代创下传奇,但当时代的方向盘转向技术、智能、品牌时,五菱显然没能及时换挡。
品牌标签的固化、技术储备的不足、利润空间的挤压,让五菱陷入了 “想转型却没资本,想坚守却被淘汰” 的两难境地。而这,也是所有老牌车企都必须面对的拷问:当用户需求升级、市场格局剧变,如何打破过去的成功路径依赖,在新赛道上重建核心竞争力?
“人民愿意买、人民用得好”。这意味着要舍得投入研发,补上技术短板;要敢于打破标签,重塑品牌价值;要真正倾听用户声音,跟上时代的步伐。
秋名山车神的神话,终究败给了时代。但新能源的浪潮之下,也从不缺少重生的机会。五菱能否打破死亡螺旋,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答案或许不在缺席的车展上,而在它是否真的读懂了时代的需求,是否有破釜沉舟的转型勇气。毕竟,人民从未抛弃真正为他们创造价值的品牌,抛弃品牌的,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