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三里屯地库,这台198万的黑金色“大块头”5米3车身一把倒进车位,比隔壁宝马3系还利索——650匹V8+后轮转向+碳纤维机盖,全球368台的齐伯林,或许藏着些同级别车主还没留意的门道
上周末送朋友去机场,他那台新提的车在地库倒车,方向盘来回打了三把才进位。等红灯时他问我:“你说那种又长又重的旗舰轿车,在城里开会不会特别累?”我想起前两天在三里屯见到的场景——一台5米3的黑金渐变大车,倒库时方向盘左满右满,车尾跟着横移,一把到位,动作比紧凑型车还干脆。凑近看,引擎盖露着碳纤维纹路,尾标写着齐伯林。当时就觉得,这车大概在底盘上做了些不太一样的事。
关于动力,账面数字有时候挺能说明问题
同级那些旗舰轿车,多数在玩3.0T六缸加轻混,齐伯林直接掏出4.0T V8双涡轮配48V电机,账面写着650马力、950牛米。更特别的是它把发动机皮带取消了,空调、水泵、转向泵全改电驱,听说摩擦损耗能降两成。
红灯起步那一脚,电机先推,涡轮还没吐气车已经出去了。这调校倒是适合北京这种走走停停的路况。官方给的油耗是百公里11.2升,对2吨多、650马力的车来说,这账算得过来。
开惯了涡轮车的人大概知道,起步那一下的迟滞有多难受。电机补上这0.3秒,整个提速过程就顺了。
后轮跟着转向,实用性比想象中高
车长5米3,轴距3米2,这尺寸在老城区本该是负担。但它配了后轮随动转向,低速反向转,高速同向摆。实际开下来,15公里时速胡同掉头确实一把过;上高速变道,车尾那种跟随感跟普通车不太一样,像整台车在横移而不是扭。
有机构测过,60公里时速紧急变线,车身横摆角降18%。这数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后排香槟杯能不能稳住的区别。
在朝阳门桥那种匝道上,这套系统的优势就出来了——入弯时车尾主动收紧,出弯时顺着方向盘扭矩自然展开,整个过程后排基本感觉不到晃。
碳纤维机盖,以前只在性能车上见过
引擎盖用T800航空级碳纤维,比铝的轻7公斤多。前轴轻了,刹车点头少9%,过弯时车头也更听话。表面没上漆,直接露碳纹,阳光下呈黑金渐变,小石子打上去只留白点。
这材料成本不低,一般只出现在跑车上。用在豪华轿车上,某种程度上算是态度表达。
朋友摸着那层UV涂层说:“这要是刮了怎么办?”我说:“碳纤维不怕刮,怕的是你舍不得开。”
后排安全气囊的新思路
这车后排配了正向安全气囊,不是从座椅弹出,而是从副驾中控台“翻折”展开,30毫秒充满,保护膝部和胸部。配合侧气帘和腰部气囊,形成近270度包裹。
某机构模拟过56公里时速正面碰撞,后排假人胸部伤害指数降四成多。这配置在行业里算首创,对常坐后排的人来说,或许是个值得留意的细节。
毕竟很多人买这个级别的车,自己不怎么开。
31个扬声器,听个响也有门道
柏林之声给了31颗扬声器,前排脚窝、后排头顶、肩位都加了全频单元。车机根据车速和车窗状态自动调音,高速巡航时低频自动补风噪;后排“躺平模式”下,声场聚焦到老板位,听人声时那种贴耳感,跟家里耳机的感觉不太一样。
有次在京承高速上试过,放《渡口》前奏,鼓点像在胸腔里敲,低频下潜又稳又深。关掉音乐后车内静得有点不习惯,风噪被主动降噪压得死死的。
这配置,大概是给那些在车上待的时间比在家还长的人准备的。
内饰用料能看出讲究
据说灵感来自某超级游艇,用意大利小牛皮加游艇级翻毛皮,座椅缝线复刻游艇甲板木纹走向。车顶“星辉穹顶”用光纤和五千多颗手工钻孔,夜晚呈流星效果。中央扶手嵌碳纤维和钛合金徽章,手工缝制,每台车72小时。
坐进去那一瞬间,确实能感觉到跟普通豪华车的区别——不是那种“堆料感”,而是每个接触点都恰到好处的舒适度。扶手箱开关的阻尼、座椅侧翼的支撑力度、中控按键的回馈感,都调得很细。
这种细节,或许只有某些时刻才能体会到价值。
风阻0.27背后的算计
隐藏式门把手、平整化底盘、主动进气格栅,风阻做到0.27。对比同级低0.02——高速巡航油耗降0.3升,风噪少2分贝。尾灯“双段式光刃”,解锁时流星拖尾,3秒渐灭。
这些设计表面上看是美学,实际都关乎油耗和静谧性。
在京藏高速上跑过一次,定速120公里,车内对话完全不用提高音量。这静谧性,一半靠隔音材料,另一半就靠风阻系数。
48V电子防倾杆,过减速带有惊喜
前后防倾杆内嵌48V电机,0.1秒调刚度。过减速带软得像沙发,高速过弯硬得像铁轨。测试数据显示,80公里时速绕桩,车身侧倾角2.6度,后排签字基本不抖。
这套系统在城市路和高速路上的差异挺明显,体验过一次大概就懂它的用处。
有次在顺义那边的烂路上试过,连续过三个减速带,后排杯架里的咖啡没撒一滴。这调校,确实下了功夫。
全球368台,多少带点心理暗示
每台车附赠创始人手写编号和亲签证书,碳纤维板加钛合金蚀刻。官方承诺二手车优先原价回购,用于品牌博物馆收藏。这种限量策略,某种程度上也是金融化操作——让车不只是消耗品,还带点投资属性。
当然,这368台能不能真按这逻辑运转,还得看市场反应。
认识个朋友买了台,说这车提回来第二天,就有人问能不能加钱转让。这事儿真假不知道,但限量这事儿,确实容易激发占有欲。
五屏联动和950牛米四驱
中控12.8英寸4K屏加骁龙8155芯片,后排双11.6英寸平板独立看视频,跟前排屏幕互传内容。950牛米扭矩配四驱,前后扭矩无级分配,雪地模式单轮附着力20%就能脱困。某机构在零下30度环境试过,冰面起步0到60公里7秒出头。
这些配置,对常跨区域出行的人来说,算是刚需。
去年冬天在崇礼开过类似四驱系统的车,雪地起步那种从容感,确实跟两驱车不是一个概念。
关于价格,账得自己算
官方指导价198.8万,比某些同级车便宜几十万,还送5年免费保养和轮胎险。金融方案首付30%即60万,年化3.88%,月供2万出头。
这价格段的选择本来就不多,各家都在用不同方式争取注意力。齐伯林这次用的牌,是把性能、配置和稀缺性打包,至于值不值,或许得自己坐进去感受一圈才能下结论。
上周在燕莎那边见过一台,车主说他原本在看另一个品牌,后来试驾完齐伯林就定了。我问为什么,他说:“开起来不太一样,具体哪儿不一样说不上来,但就是感觉对了。”
这话听起来挺玄,但买这个价位车的人,要的或许就是这种“对了”的感觉。毕竟账面参数谁都能堆,真正的差异,大概还是藏在那些开起来才能体会的细节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