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汽车圈子里的事儿,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或者说,看得太懂了。
您有没有发现,打开手机一刷,全是些看着像几百万豪车,结果一问价格,十来万就能搞定的新车消息。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是不是P图的段子?”但仔细一看,还真不是开玩笑,工信部的新车申报信息都挂出来了,板上钉钉的事。
这到底是车企集体“开窍”了,还是咱们老百姓的审美被精准拿捏了?
这股风潮背后,藏着不少有意思的门道,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这阵子的舆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款车上。
头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日产天籁,这款车在国内卖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舒适大沙发”的代名词。
可谁能想到,这都到了产品周期的末尾了,它还能整出新花样。
新申报的版本叫天籁Plus,最大的变化就是外观。
好家伙,那个双色车身的设计,上面是黑色车顶,下面是白色车身,再加上重新调整过的前脸格栅和尾灯,猛地一看,那股子稳重又奢华的气质,确实跟迈巴赫有几分神似。
网友们也挺有才,直接给它起了个外号叫“迈巴-籁”。
当然,咱们得实事求是,这车除了车身长度象征性地加了14毫米,轴距、动力系统,那都是老样子,还是那台2.0T发动机配个CVT变速箱。
说白了,就是换了身更显贵的“衣服”。
但你别说,这招可能还真管用。
天籁这代车型卖了快八年了,销量也开始疲软,日产估计是想用最小的成本,靠着这张“迈巴赫脸”再刺激一下市场,多卖几年。
毕竟,之前的“真心版”都降到12万多了,这Plus版就算加点钱,对那些预算有限又想要点排场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还是不小的。
如果说日产天籁只是小试牛刀,那岚图汽车的追光L可就是正儿八经地往豪华气质上靠了。
岚图是东风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车子本身就不便宜。
这次在成都车展上亮相的追光L,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前脸,换上了一副非常密集的竖向镀铬格栅,懂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设计语言跟劳斯莱斯的“帕特农神庙”格栅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加上它超过3米的轴距和可选的双色车身,从侧面看过去,那股子行政级轿车的派头相当足,也难怪有人叫它“劳斯莱-光”。
当然,岚图也不是光做表面功夫。
这款车换了能量密度更高的63度三元锂电池,纯电续航能跑410公里,这个电池容量甚至超过了入门版的特斯拉Model 3。
车里头还装上了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功能也升级了。
这意思很明白:我不仅看着像豪车,我的内在配置也跟得上潮流。
虽然价格还没公布,但肯定比真正的劳斯莱斯便宜了不知道多少倍。
岚图这步棋,目的就是用顶级豪车的设计元素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告诉大家“我是高端的”,去吸引那些追求品位和格调,但又不想花几百万的消费者。
要说最直接、最大胆的,还得是吉利银河系列的新车——星耀6。
这款车在网上的宣传口号据说直接就是“年轻人的第一台AMG”,这自信心简直爆棚。
你看它的前脸,一个超大尺寸的直瀑式中网,跟奔驰性能车AMG GT概念版的设计风格确实非常接近。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因为吉利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恰好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
这层关系摆在这,就让网友们浮想联翩,纷纷调侃说“这哪是抄袭,这是大股东拿点设计灵感怎么了?”“自家的东西,不算偷”。
这款星耀6定位是紧凑型车,轴距2756毫米,不算大,但它搭载了1.5L的油电混动系统,纯电续航能达到125公里,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
最关键的是,传闻它的起售价可能只要六万多块钱。
您想想,花六万多,买一辆长得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AMG的车,这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有多大?
吉利这招可以说是“降维打击”,用越级的设计感,去冲击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这些小型车的市场,想用“面子”来抢占份额。
那么,为什么这些车企不约而同地都开始玩起了“豪车脸”这一套呢?
其实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是车企们对咱们老百姓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现在的购车主力军,尤其是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他们来说,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社交货币。
“颜值”在购车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真正的迈巴赫、劳斯莱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向往那种高级的设计感。
现在车企把这种设计“下放”到十几万甚至几万块钱的车上,本质上是满足了大家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视觉满足和心理愉悦。
这就像时尚界的快时尚品牌,把T台上的最新潮流快速复制到平价服装上,让普通人也能跟上潮流。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
现在汽车技术越来越成熟,同价位的车,在动力、空间、配置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很难做出亮点。
与其费尽心思去调校那几匹马力,不如换一个惊艳的外观来得直接。
一个长得像豪车的前脸,能立刻在海量的车型信息中脱颖而出,自带话题和流量,省下大笔的广告费。
对于日产这样的老牌合资厂,这是盘活老旧车型、延续生命力的妙招;对于岚图这样的新品牌,这是快速树立高端形象的捷径;而对于吉利这样的自主大厂,这更是用设计作为武器,开拓新战场的利器。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自主品牌在洞察本土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这方面,已经走在了许多合资品牌的前面。
当然,这种做法也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觉得这就是“碰瓷”,是设计上的懒惰和投机取巧,长远来看不利于品牌原创精神的培养。
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设计元素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没触犯法律,能让消费者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看的东西,就是好事一桩。
至于法律风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汽车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很复杂,你很难为一种“风格”或“神韵”去申请专利保护。
只要车企在格栅的条幅数量、大灯的具体造型等细节上做出了自己的修改,就很难被判定为侵权。
尤其像吉利和奔驰之间还有股权关系,这种事外人就更不好评判了。
这些车企显然也是在法律的边缘小心试探,既要“像”,又不能“一样”。
它们用这种方式,巧妙地抓住了市场的空白,用低廉的价格和高级感的外观,为很多人圆了一个“豪车梦”,哪怕这个梦只有一层外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