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几天,汽车圈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蔚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
表面上看,一堆数字:
交付87,071台、营收217.9亿元、毛利率13.9%、现金储备367亿元……
但真正让市场眼睛一亮的,是它对第四季度的预测。
预计交付12万到12.5万台,营收327.6亿到340.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6%到73%,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乍一听,这像是车企又在画大饼。
毕竟过去几年,不少新势力动不动就喊“月销十万”“全年百万”,结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但这次,蔚来的情况有点不一样。
不是因为它突然变“神”了,而是它终于把几个关键问题理顺了:
产品怎么卖?
成本怎么压?
钱从哪儿来?
用户为什么还愿意买单?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蔚来这份“创纪录”的指引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真实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普通消费者、投资者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
先说一个最直观的事实:
蔚来现在不靠融资也能活下来了。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蔚来一度被传“资金链断裂”,股价暴跌,连李斌都被贴上“最惨的人”的标签。
那时候,它的主要任务是活下去。
靠融资续命,靠换电讲故事,靠高端定位撑住品牌调性。
但到了2025年三季度,蔚来首次实现了正向经营性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公司卖车、做服务赚的钱,已经能覆盖日常运营开支,不再需要天天想着“下一轮钱什么时候到账”。
这不是靠财务技巧,而是实打实的业务改善。
比如,三季度整车毛利率达到14.7%,是近三年最高。
要知道,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打价格战的背景下,还能把毛利率往上提,说明要么成本控制得当,要么产品结构优化到位,或者两者兼有。
事实正是如此。
蔚来现在的打法,不再是单靠一个高端品牌硬扛,而是“三箭齐发”:
蔚来主品牌继续锚定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乐道瞄准家庭用户,萤火虫切入15万左右的小型电动车赛道。
这种梯度布局,就像手机行业的苹果+小米+红米组合,既能守住品牌高度,又能吃下大众市场。
数据不会骗人。
三季度,乐道交付37,656台,已经超过蔚来主品牌的36,928台;
萤火虫也卖了12,487台。
尤其是乐道L90,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超3.3万台,连续拿下纯电大型SUV销量冠军。
这说明,蔚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好又叫座”的爆款车型,不再是曲高和寡。
更关键的是,多品牌协同带来了规模效应。
研发费用三季度同比下降28%,销售费用基本持平,但交付量却涨了40%以上。
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分摊的研发和营销成本更低了。
以前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现在是“三个人一起干,效率翻倍还省钱”。
当然,有人会问:
四季度要交付12万到12.5万台,相当于每天卖4000多辆,能做到吗?
这个问题很现实。
毕竟产能、供应链、交付节奏都是硬约束。但蔚来这次的底气,来自实实在在的产能爬坡。
据官方透露,四季度全供应链产能将提升至每月2.5万辆,三大品牌合计月产能目标5.6万辆。
按这个节奏,12万台的目标并非天方夜谭。
而且别忘了,四季度本来就是汽车销售旺季。
年底冲量、春节前购车潮、政策补贴延续,比如部分城市对新能源车仍有地方性激励,都为销量提供了天然助推力。
再加上蔚来近期在推智能座舱升级、NOP+全域领航辅助等功能,通过OTA不断给老车主“加料”,也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口碑传播。
不过,市场也不是一边倒地看好。
就在蔚来发布财报第二天,招银国际就发报告称,蔚来四季度“可能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并将目标价下调。
理由是:
销量指引其实比之前预期的15万台有所下调,且乐道L90可能已在10月见顶。
这提醒我们:高增长不等于高利润。
即便营收创新高,如果营销投入过大、库存压力上升、售后服务跟不上,依然可能“增收不增利”。
蔚来自己也承认,四季度能否扭亏为盈,取决于“扎实经营与效率提升”,而不是靠短期手段粉饰报表。
但换个角度看,资本市场对蔚来的期待,已经从“能不能活下来”转向“能不能持续赚钱”。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过去大家担心它烧钱太快、模式太重,现在开始讨论它何时盈利、毛利率还能不能提。
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
再往深一层想,蔚来的转型路径,或许给整个新能源行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这几年,很多车企陷入“低价内卷”怪圈:
你降一万,我降两万;
你送电池,我送终身保养。
结果是销量上去了,利润没了,用户忠诚度也没建立起来。
而蔚来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可持续的路:
用技术和服务构建壁垒,用多品牌覆盖不同人群,用换电网络提升补能体验,用NIO House打造社区归属感。
这条路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但一旦跑通,护城河就很深。
比如换电,虽然建站成本高,但用户不用等充电、电池衰减由公司承担、还能灵活升级电池包,这些体验是快充难以替代的。
目前,蔚来换电站已超3000座,并向长安、吉利等开放合作,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基础设施。
还有自研技术。
从激光雷达芯片“杨戬”到智能驾驶芯片“神玑”,再到900V高压平台和SkyOS操作系统,蔚来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已经超过430亿元。
这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长期看,能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说到底,一家车企能不能走得远,不只看销量数字,更要看它是否建立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而蔚来2025年三季度的表现,恰恰证明它正在从“输血模式”切换到“造血模式”。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
以后买蔚来,不仅是在买一辆车,更是在买一套完整的出行解决方案。
你可以享受快速换电、专属服务群、线下活动、软件持续升级……
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其实已经被摊进车价里,但换来的是长期使用体验的提升。
对行业而言,蔚来的“量利齐升”如果能持续,可能会改变大家对新势力的认知。
过去总觉得新势力只会讲故事、烧钱抢市场,但现在发现,只要战略清晰、执行到位,新势力也能像传统车企一样稳健盈利。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特斯拉Model Y还在降价,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和垂直整合牢牢占据中端市场,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也在加速入局。
蔚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增长,必须继续打磨产品、控制成本、提升交付效率。
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走出了最危险的阶段。
手握367亿现金,毛利率稳步回升,三大品牌齐头并进,现金流首次转正。
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一步步调整、试错、优化后的结果。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蔚来四季度营收指引创历史新高,这事到底靠不靠谱?
答案是:有风险,但更有底气。
它不再是一个靠PPT融资的初创公司,而是一个拥有完整产品矩阵、成熟服务体系和清晰盈利路径的汽车企业。
即便最终没能完全达成12.5万台的目标,只要维持在11万台以上,对市场信心就是巨大提振。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传递出一个信号:
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长跑中,活到最后的,未必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得平衡速度与耐力的。
蔚来正在学着慢下来,稳下来,然后走得更远。
而这,或许才是它最值得被关注的地方。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