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燃油车搭鸿蒙座舱,机械性能升级,音响体验提升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买车忽然变得有点像买手机了?整天不是讲什么大屏幕操控,就是说谁家的座舱系统用的是鸿蒙了,仿佛不带点智能科技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东风日产天籁要上新款了,直接在海报上喊了一句“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这口号和噱头真是让人一边想笑,一边又有点想问:我们到底在追求啥?

先抛个问题,大家买车最关心的到底是啥?是稳妥的发动机,是舒服的座椅,是空间够大,还是“车机系统够智能”?我记得以前大家看车就瞧马力、变速箱、油耗,最多再看看安全配置,顶多问一嘴有没有座椅加热。现在直接一通宣传智能座舱,好像整个车都成了码农打造的数字盛宴。咱们都向往科技,好像谁跟鸿蒙、跟智能扯不上关系,就落伍了似的。

天籁燃油车搭鸿蒙座舱,机械性能升级,音响体验提升-有驾

“鸿蒙座舱”到底有啥魔力?是不是安上这个,车就能自动帮你点咖啡、安排下午茶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其实就是把手机操作系统搬到了车里,做个优化,让它能在方向盘上用语音叫个导航、登录一下音乐账号,再多来点物联网的花样。这玩意也不是什么科技爆炸,只不过是以前的车机都太烂了,卡顿断网,比一个低端手机还难用。鸿蒙进来,把体验拉高了不少,起码触屏不卡、语音反应快速。可是话说回来,我们真的需要车里能像手机一样玩到飞起么?

有人说,“出门在外,手机放下了,车就是我的大脑。”这个念头本身没问题,现在手机上的许多服务,你确实想在车里同步用上,比如微信、地图、流媒体。可是再往后想一想,“智能座舱”只是个工具,舒服顺手自然好,炫技过头,反而让人分心。开车是个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事情,智能座舱就算多强,难道你还真想像刷短视频那样在路上边开边玩?车厂们不断跟科技品牌结合,做一些“大一统”的智能化,根本目的其实是抢“生态入口”。哪怕是日产这样的大品牌,也得把自己和鸿蒙绑在一起,争做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梯队。归根结底,灌输的还是一个“智能即未来”的群体意识。

可是这个“未来”真的属于燃油车吗?大家想想,现在新能源汽车才是科技功能上的主力战场。电动车品牌一水的大屏座舱、语音控制、甚至搞到外接游戏机、智能灯光秀,燃油车本来让人觉得已经有点追赶不上了。日产这回拼命宣称“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说白了,这和手机厂商抢发布“全球首台5G手机”有点类似。谁先适配,谁就敢亮个名号,至于对用户“有多大改变”,可能还得打一折。

有句话特别适合现在的汽车圈:“科技创新,如今谁也不敢慢半步。”汽车行业变得像另一个互联网,大家都在拼开发、抢资源,原来讲“机械美学”,现在变成了“交互美学”。日产其实也有点“压力山大”。作为合资品牌,面对自主新能源汽车的逼近,以往燃油车领域的优势逐渐被蚕食。不创新?就要被边缘化。所以东风日产这次给天籁搞了新外观,什么V-Motion前脸、一体式宝石尾灯、星环贯穿灯、花瓣式轮毂、钻面光刃轮毂,还来一套鸿蒙座舱音乐音响系统,拼得就是个差异化。

天籁燃油车搭鸿蒙座舱,机械性能升级,音响体验提升-有驾
天籁燃油车搭鸿蒙座舱,机械性能升级,音响体验提升-有驾

但老实说,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能解决大家最大的痛点吗?你算算一辆车的主要价值还是三个:动力、舒适性、安全性。“2.0T VC-Turbo”发动机还是日产自己的看家本事,243马力,CVT模拟8速变速箱,这些参数在燃油车里还是有点份量的。空间嘛,新车身长度4920mm,确实大了些,看上去更加高端。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消费者真掏钱的理由。智能座舱再智能,也顶多是个加分项,难当决定性一锤。

HUAWEI SOUND 音响系统进了车里,确实能带给人更好听觉的体验。音乐好听,自然让驾驶氛围好不少,尤其家用轿车,载着家人听首流行歌,小朋友在后排哼哼,这种幸福感也很容易加分。但音响再好,车本身的隔音、结构也必须跟上,要不然,再高级的音响也只是个噱头。所以,单靠座舱升级,并不会让天籁变成“四轮上的旗舰手机”。

我插一句,车企拼智能化、做生态整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便利还是更深的捆绑?你我都体验过“服务生态壁垒”——一旦某个功能特别依赖特定品牌,后面升级换代、售后维护,全都成了麻烦。鸿蒙座舱本质还是国产品牌的战略推进,车企乐于跟它合作,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居于国产操作系统生态的长期利益。将来如果车机每家厂商都用自己那一套,消费者真正受益还是受困?这值得我们琢磨。

咱们回头看看天籁这次的“全球首个鸿蒙座舱燃油车”的说法,是不是有点类似“跨界合作”的陀螺旋转?日产和鸿蒙开了头,将来估计还会有第三、第四家跟进。你说这是一场“燃油车最后的自救”吗?也不算耸人听闻。毕竟新能源来势凶猛,谁都焦虑,大势不改。但燃油车也有自己的优势,成熟技术、强劲动力、稳定性——这些是智能座舱永远无法完全取代的底层逻辑。现在的消费市场,并非谁智能谁就全能,智能只是锦上添花,如同一身西装配个大腕表,可以装点气派,却撑不起内在核心。

车圈的洗牌很快。天籁与鸿蒙的牵手,是合资厂跟国产科技厂的一次大碰撞。你能说它不是进步吗?当然也是进步。但这种进步,是不是太过于“表面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回头想想:我们买车真的需要那么多智能吗?智能座舱能否成为“下一代燃油车”的核心卖点,还是最后又变成一场“同质化拼外表”的秀场?

说到底,一辆车的“灵魂”还是在机械工程和驾驶体验。座舱越智能越好,但不能舍本逐末。未来大家会不会买燃油车时,把“鸿蒙座舱有多强”排进前三位?我觉得还是不会。到头来,我们最在意的,还是动力安全、空间表现、用车体验。智能化当前是个潮流,日产跟鸿蒙对上点,能让车机好用不少,音乐音响更高级。但要是真正决定这车值不值,天籁要在机械性能上硬着陆,不能指望座舱改变全部。

我还想问,你觉得车企花那么大劲做智能座舱,是为了满足我们需求,还是为了抢占心智资源?以后买车,是不是得像买手机一样,盯着系统生态、App适配、智能语音更新?究竟谁说了算?市场最终会教所有厂商做人——一味追智能,最后只能变成“花哨口号”,只有那些扎实做好发动机、底盘、安全的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所以,天籁这次和鸿蒙的联手,肯定是一次行业风向上的示范。你说它有多大实际价值?可能十个人有十种答案。但智能化的洪流,已经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卷进来了。不必急着热捧,也无需过度怀疑。科技当然是进步,但终极选择权还在每一个用户手里。我们买车,到底是为了未来,还是为了生活?你觉得鸿蒙座舱是加分项,还是硬核升级?这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只愿这种变化,别只停留在表面,把看得见和摸不着的进步,一起踏踏实实走下去。智能座舱不是灵丹妙药,是伴随,是改进,是进步。最后,还是要靠“好车”本身说话。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