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握25万预算想买一辆纯电SUV,突然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本田S7,尺寸对标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却卡在25.99万元。很多人脑子里瞬间蹦出三个问题:这车凭啥卖这么贵?本田的电车真能打吗?它到底是传统车企的“觉醒之作”还是“自嗨产品”?别急,我们现在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款车的故事。
“第一次见面,感觉像特斯拉的远房亲戚”
第一次看到本田S7时,很多人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前脸那条贯穿式LED日行灯亮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能量带,中间发光的“H”标又让人瞬间想起本田的燃油车。车身侧面藏着电子后视镜和隐藏式门把手,屁股上的高扰流板搭配贯穿式尾灯,整个设计既有未来感又带着点运动范儿。2930毫米的轴距和特斯拉Model Y几乎平起平坐,后排坐着跷二郎腿完全没问题。不过最讨喜的是细节处理:比如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亮度的光感天幕,夏天不怕晒成“铁板烧”;还有车门铰链的阻尼感,开合时那种沉稳的手感直接拉高档次。
“从燃油车老炮到电车新手,本田这次真憋了大招”
说到动力,本田这次直接把燃油车时代的“技术宅”人设搬过来了。单电机版本272匹马力日常通勤绰绰有余,双电机四驱版476匹马力直接进入“4秒俱乐部”。重点是它的电池黑科技——宁德时代89.8度大电池配15层防护外壳,官方测试零下30℃还能保持90%电量,东北老铁冬天不用担心续航腰斩。实际开起来更绝,前双叉臂悬架搭配ADS自适应减震,过减速带时不会再颠得手机飞出去,转弯时车身稳得就像轨道车。有个杭州车主实测续航,开着空调听Bose音响从西湖跑到千岛湖,表显还剩12%电量,全程没找充电桩。
“别人卷冰箱彩电,它卷起了安全”
坐进车里,第一眼看到的是12.8英寸中控大屏配9.9英寸仪表盘。虽然没搞三联屏那种炫技操作,但内置的骁龙8155芯片滑动起来丝般顺滑。不过本田真正的杀手锏在看不见的地方:白车身用了25%的潜水艇级热成型钢,A柱搞了五层装甲结构。网上有个视频对比,用吊车把2吨重物砸车顶,Model Y的车顶变形了,S7的A柱愣是纹丝不动。更夸张的是电池包,不仅用上一体式压铸全铝外壳,还设计了分体隔离冷却系统,官方说就算单个电芯着火也不会“火烧连营”。
“25万到底是贵还是值?”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起售25.99万到底贵不贵?我们拿它和Model Y后驱版比比看。续航方面S7多出30公里,加速慢0.3秒但便宜了3600块;配置上多了座椅通风、16喇叭BOSE音响、五层A柱;智能化虽然没特斯拉的FSD,但Honda SENSING 360的自动泊车和遥控挪车对新手特别友好。有个深圳的网约车司机算过账:每天跑300公里,S7比同级车每年能省下2000多电费,5年下来够换套新轮胎。
更关键的是,传统车企的售后网络这次成了加分项。全国600多家4S店随时待命,不像某些新势力修个车要等半个月。广州有位车主分享经历:暴雨天充电口进水导致故障,4S店直接派拖车免费接送,修完还送了次全车消毒。这种“兜底式服务”让很多纠结买新势力还是传统品牌的人吃了定心丸。
“藏在价格背后的真实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国产车20万就能买顶配!”但细看会发现,那些车要么续航缩水,要么安全配置减配。本田S7贵出来的几万块,买的是102次碰撞测试的数据、150万公里的路试验证、还有本田70年造车的品控经验。就像手机圈常说的“参数没赢过,体验没输过”,开过这车的人都说:“加速时的推背感、过弯时的精准度,和燃油版CR-V完全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说到底,在新能源车疯狂内卷的今天,本田S7像是个“保守派激进分子”——既保留了传统车企的扎实功底,又在智能化、安全性上玩出了新花样。25.99万的价格或许不是最便宜的,但对于既要品牌保障又追求实用价值的消费者来说,它可能正是那个“刚刚好”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