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端代步车市场陷入同质化内卷、价格战挤压利润空间的当下,以千万骑手刚需为核心的B端商用市场,正从曾经的“边缘赛道”跃升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雅迪、爱玛、台铃等头部品牌与黑骑士、智迈等新锐势力扎堆入局,一场围绕产品创新、标准构建与生态服务的博弈已然展开,千亿级市场红利的争夺正式进入深水区。
存量突围:从C端红海到B端蓝海的必然转向
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历经近三十年发展,已告别增量扩张的黄金时代,迈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两轮电动车保有量达4.2亿辆,人均保有密度约每3人1辆,C端家用市场需求趋于稳定。而新国标落地后,C端车型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持续压缩着企业与渠道商的利润空间,中小企业面临淘汰或整合的风险,头部品牌也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B端商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行业带来了破局之机。即时配送、同城快递行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全国骑手群体规模超千万,催生了超千万台专用电动车的刚性需求。仅美团平台就有750万骑手,其中83.3%依赖电动车完成配送,叠加饿了么、京东、闪送等平台的需求,商用两轮电动车市场规模预计已超1600万台。
相较于C端市场,B端商用车的优势尤为突出:专业车型溢价能力强,能有效改善渠道盈利现状;订单多以企业批量集采为主,营收稳定性远超零散销售,成为车企规避消费市场波动的“压舱石”。双重利好之下,从C端红海转向B端蓝海,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群雄逐鹿:品牌布局呈现多元竞争格局
面对B端市场的巨大机遇,行业玩家纷纷加快布局节奏,形成了传统头部品牌全面发力、细分赛道品牌深耕细作的多元竞争格局。
传统头部品牌凭借技术积累与渠道优势,展开系统性布局。爱玛科技率先终结单款车型试水模式,于2025年11月推出商用子品牌“爱玛马赫”,聚焦外卖、家政、政企、租赁四大核心场景,针对性解决商用场景中的骑行、续航、安全、路况四大痛点。
雅迪则推出“雅迪大圣”专业外卖车型,优化电池仓适配主流换电柜,在操控性、舒适性与智能应用上持续精进,满足骑手高效配送需求。
台铃上线火眼机甲系列,其中王者Max车型实现200km长续航,还采用11处航空级合金部件,兼顾轻量化与抗摔性,精准匹配高频次、高负重的商用场景。
雅迪外卖车大圣01Ultra
除了传统巨头,新锐品牌也在细分赛道精准切入。赛鸽推出新品牌黑骑士,智迈专攻骑手市场,以更具针对性的车型和服务抢占市场;哈啰、大鹿租车等企业则切入租赁赛道,覆盖通勤、代步及外卖等多元场景,让B端市场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破局之道:构建长期主义的核心竞争力
两轮电动商用车市场的崛起,标志着行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新周期。在存量竞争的大背景下,B端市场不仅是品牌寻找新增量的蓝海,更是行业实现技术升级、格局重塑的关键契机。
随着即时配送行业的持续发展,商用车市场的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千亿级市场红利的背后,是对品牌综合实力的终极考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能在商用车赛道站稳脚跟的品牌,必须以长期主义为导向,构建“产品+标准+生态+服务”的综合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