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咱就是说,这车圈的风向变得比女朋友的脸还快。
前脚大家还在为几千块的优惠券杀得血流成河,后脚一看数据,嚯,真正的战场早就换地图了。
9月份高速NOA的装配率,你猜多少?
17.4%!
同比暴增13.4个百分点!
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我给你翻译翻译。
这就好比去年全班只有三四个同学用上了计算器,其他人还在吭哧吭哧地列竖式,结果今年开学,突然就有小二十号人揣着计算器来考试了。
你说,那些还在打算盘的同学,慌不慌?
这已经不是什么“趋势”了,这是赤裸裸的“碾压”,是一场已经打响的智能驾驶普及战争。
有意思的是,这场战争的引爆点,不是那些动辄五六十万、高高在上的“电动爹”,反而是那个你我都能摸得着的家伙——比亚迪。
翻开那份让人眼花缭乱的TOP20榜单,简直就是比亚迪的家族聚会,13款车上榜,这是来比赛的还是来包场的?
尤其是那个秦L,单枪匹马干了14.4万辆,装配率接近七成。
这什么概念?
就是你现在去买秦L,销售大概率会像推荐你加个脚垫一样,云淡风轻地告诉你:“哦,高速自动驾驶是标配。”
这事儿放在两三年前,你敢信?
那时候的高速NOA,还是特斯拉、蔚小理这些新势力挂在嘴边的“黑科技”,是需要你咬咬牙,多花几万块选装的“奢侈品”。
它像个高高在上的女神,告诉你,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想要更轻松的驾驶体验,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钱)。
大家也都习惯了,觉得这玩意儿就该是贵的。
结果比亚迪这个“卷王”不讲武德,直接把女神拉下神坛,塞进了十万块的家用车里。
海豚、元UP这些小车,以前我们聊它们,谈的是续航、是空间、是性价比。
现在,智能化也成了它们绕不开的标签。
这就好比以前你买个快餐,老板突然告诉你,今天加送一份佛跳墙。
你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懵圈:这玩意儿,也能这么送?
比亚迪的战术简单粗暴得近乎野蛮:我不管你高端市场怎么玩儿,我就是要用规模,用成本优势,把智能驾驶这个曾经的“王谢堂前燕”,变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路货。
它让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技术再牛,不能普及也是白搭。
当然,牌桌上不止比亚迪一个玩家。
奔驰E级用一个惊人的93.6%的装配率,守住了自己豪华标杆的尊严。
它的潜台词是:“你们玩性价比,我玩体验和品牌。想在高端局里混,还得看我德意志的百年功力。”
这是传统豪强的防守反击,用技术壁垒告诉你,贵,有贵的道理。
更好玩的是另一拨人,以小米SU7为代表的“预埋”派。
他们卖的不是现在的NOA,而是一个“未来的可能性”。
硬件给你装齐了,能力先给你一部分,想体验完整版?
掏钱订阅吧。
这套路高明啊,像不像健身房卖年卡?
先把你的热情和期望值拉满,让你觉得未来可期。
这背后是对自身软件迭代能力的绝对自信,也是对用户付费习惯的一次大胆培养。
沃尔沃XC60新能源、智己LS6也在走这条路,大家都在赌,赌用户愿意为更好的体验持续买单。
所以你看,同样是高速NOA,打法完全不同。
比亚迪是“人民战争”,用海量的标配车教育市场;奔驰是“阵地战”,巩固高端用户的心智;小米则是“游击战”,用灵活的订阅模式,去撬动未来的市场。
不过,咱们也得冷静点。
17.4%的装配率,看着是奇迹,但背后也有隐忧。
装了,不代表大家都在用。
有多少人买回去之后,那个NOA按钮就一直在吃灰?
又有多少人敢在车流滚滚的高速上,真正把方向盘交给系统?
毕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一堆代码,这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是对技术百分百的信任。
现在的智能驾驶,说白了还是个“老司机带新徒弟”,你得时刻准备着接管。
从“装配率”到“使用率”再到“信任率”,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何况,还有深蓝S05、方程豹钛3这些狠角色,上来就是100%全系标配,连个丐版都不给你。
它们就像一群偏执的理想主义者,用最决绝的方式告诉整个行业:别犹豫了,智能驾驶就是未来,不上车,就等着被淘汰。
所以啊,这17.4%的背后,哪是什么枯燥的数据,这分明是一部龙争虎斗的商业大片。
有阳谋,有暗战,有传统势力的挣扎,也有新玩家的奇袭。
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那个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论英雄的旧世界,正在被代码和算力解构。
未来,汽车的灵魂,可能真的不再是机械,而是AI。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的车比你更会开车时,你还会享受驾驶的乐趣吗?
还是说,你会更享受在车里刷短视频的乐趣?
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