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捷豹 4S 店,下午 3 点的阳光斜斜照进空荡荡的展厅。销售顾问小王对着手机里 “路虎发现运动版 16.98 万一口价” 的海报发呆 —— 三个月前,他卖一辆揽胜极光能拿 2 万提成,现在老板拍着桌子说:“只要客户肯签单,价格你随便定,提成照发。”
这场席卷全国的燃油 SUV 降价潮,正在改写汽车行业的 “价格圣经”。从捷豹路虎 45% 的 “腰斩式” 甩卖,到大众探岳 6 万元的 “割肉式” 让利,再到汉兰达从加价 20 万到直降 24% 的 “神话破灭”,曾经高高在上的燃油车,如今正经历一场 “尊严扫地” 的大溃败。
“七折虎八折豹,现在该叫‘四折虎’了。” 这句车圈老梗,在 2025 年夏天成了残酷现实。
捷豹路虎的展厅里,揽胜极光的标价牌被红笔划掉:指导价 38.83 万,现价 17.98 万 —— 相当于直接打 4.6 折。“上个月有客户拿着 2024 年的购车合同来闹,说当时加价 5 万提的车,现在新车比他买时便宜 15 万。” 小王苦笑,“我们只能送 6 年保养,客户指着展厅横幅‘尊贵体验’四个字骂:‘这就是你们的尊贵?’”
这场降价背后,是捷豹路虎连续五年销量下滑的焦虑。2024 年在华销量仅 9.11 万辆,较巅峰时的 14.6 万辆跌去 37.7%。内部员工爆料,总部给中国区下了 “死命令”:6 月底前必须清完 2024 款库存,否则区域经理全部下课。更扎心的是质量口碑 —— 今年 3 月,捷豹路虎因发动机缺陷召回 63 万辆车,涉及国产极光、发现运动等主力车型,车主调侃:“买路虎不是在修车,就是在去修车的路上。”
宝马 X3的降价则充满 “被迫营业” 的无奈。进口版终端价直降 40%,xDrive25i 豪华套装从 42.5 万跌到 29.8 万,比同级别的特斯拉 Model Y 还便宜 3 万。“以前客户买 X3 是为了‘蓝天白云标’的面子,现在进店第一句问‘能比 Model Y 便宜多少’。” 某宝马 4S 店销售说。数据显示,宝马 2025 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下滑 3.8%,纯电车型占比仅 10.6%,而特斯拉 Model Y 单月销量是 X3 的 3 倍。
奔驰 GLC更狠,部分配置车型直降 13 万元,终端价下探至 35 万区间。有车主晒出账单:2024 年落地 48 万买的 GLC 260 L,现在新车 35 万还送全险,“相当于一年亏了一辆思域”。
豪华车的 “价格崩塌”,本质是新能源围城下的集体溃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7 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 62%,而豪华品牌燃油车库存系数高达 2.8(警戒线 1.5)。“以前加价 30 万的揽胜,现在优惠 15 万还没人买,因为有钱人都去订 Model X Plaid 了。” 某豪车经销商总经理直言。
“汉兰达加价神话,碎了。” 广汽丰田 4S 店的玻璃门上,“加价 2 万提车” 的海报还没撕干净,新海报已经换成 “直降 4 万,现车充足”。
这款曾经 “加价等半年” 的神车,如今24% 的折扣让终端价下探至 17.98 万起(原价 24.98 万)。“去年有客户花 32 万落地买四驱尊贵版,现在同款车 25 万就能提,气得天天来店里‘喝茶’。” 销售小李说。数据显示,汉兰达 2024 年销量同比暴跌 37%,而理想 L8 单月销量是它的 5 倍 —— 后者不仅空间更大,还能纯电通勤,“客户算完账发现,开三年油费就能省出降价的钱”。
大众探岳的降价更惨烈。终端让利突破 6 万元,330TSI 两驱豪华版从 23.6 万跌到 17.6 万,降幅达 30%。“我们现在推‘一口价’,但客户还是嫌贵 —— 隔壁哈弗 H6 才 10 万出头,配置比探岳还高。” 某大众经销商说。大众集团 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业利润同比暴跌 33%,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2.3%,而 ID. 系列电动车因软件问题月销不足 5000 辆,“燃油车降价保销量,新能源车卖不动,两头不讨好”。
日系车的 “尊严” 碎得更彻底。本田皓影、丰田威兰达降幅达 23%,入门级的锋兰达、卡罗拉锐放终端价跌破 10 万,和长安 CS75、吉利星越 L 正面肉搏。“以前客户看锋兰达,觉得比自主车有面子,现在说‘都是 10 万,为啥不买配置更高的国产?’” 某日系销售无奈。
美系车则上演 “以价换量” 的绝地求生。别克昂科威 S 降幅 29%,2025 款白金版 “一口价” 13.99 万起;凯迪拉克 XT5 让利超 13 万,终端价跌破 30 万。但即便如此,林肯 Z 月销仅 900 辆,“全国每家店平均卖 2 辆,销售工资都快发不出了”。
合资车的困境,是新能源上攻 + 豪华下探的 “双向绞杀”。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直言:“合资品牌燃油车既打不过比亚迪、理想,又挡不住 BBA 降价,产品力优势正在瓦解。”
“哈弗 H6 降 30%,还要不要利润?” 长城汽车内部曾为降价吵翻。最终,魏建军拍板:“燃油车时代只剩两年,不计成本抢份额!”
这款 “国民神车” 终端价从 12 万跌至 8.4 万,单月销量重回 2 万辆。但代价是利润暴跌 ——2024 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下滑 42%,“卖一辆 H6 赚的钱,不够研发一辆新能源车”。
长安 CS75则玩起 “精准打击”:入门版降 3 万守住 10 万阵地,高配版增配不加价,“我们调研过,家庭用户最在意‘性价比’,所以降价要‘刚刚好’”。数据显示,CS75 系列 2025 年 7 月销量同比增长 15%,成为自主燃油车的 “定海神针”。
更戏剧的是 **“反向降幅”**:传祺 GS4 降幅达 22%,比部分豪华车还狠,终端价下探至 8 万区间;捷途旅行者硬派 SUV 以 21% 折扣开辟细分市场,“我们发现年轻人想要越野,但预算有限,所以降价抢滩”。
但自主品牌的 “价格战” 也藏着隐忧。魏建军在采访中痛批:“有些车从 22 万降到 12 万,什么样的工业产品降 10 万还能保证质量?” 矛盾在于,即便长城反对低价竞争,红旗 HS5 仍以降 24% 抢市场,终端价跌破 18 万,“消费升级用户既要豪华感,又要便宜,我们不得不降”。
这种 “战略迷茫” 折射出自主燃油车的尴尬:新能源转型需要巨额投入,但燃油车仍是销量主力,“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某自主车企高管坦言:“现在燃油车就是‘现金奶牛’,降价保份额是为了给新能源输血,但能撑多久不好说。”
“17 万买路虎,比买 CR-V 还便宜!” 95 后小李最近在社交平台晒出 “捡漏” 战绩:以16.98 万买下路虎发现运动版(原价 38.83 万),“虽然是库存车,但配置高,还是四驱,开出去比 BBA 有面子”。
像小李这样的 “抄底党” 不少。北京、上海等地 4S 店出现 “排队抢豪车” 现象,捷豹 XEL、奔驰 GLA 等车型订单量环比增长 200%。但二手车商却集体 “摆烂”:“去年 20 万收的奔驰 C 级,现在只能卖 9 万,谁敢收?” 某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二手 BBA 均价较年初暴跌 40%,成交量却下降 13%,“新车降价太狠,二手车没人敢买”。
最惨的是 “高位接盘” 的老车主。河北车主王先生去年 37 万买的奥迪 A6L,现在新车 30 万还送保养,“4S 店说‘市场行为’,但我签合同时销售说‘这车保值不会降’,这不是欺诈吗?” 类似维权案例近期激增,某法院数据显示,汽车降价纠纷同比增长 180%,但多数因 “无保价协议” 败诉。
行业专家则警告 “降价陷阱”:部分车企为降本偷偷减配 —— 某合资 SUV 取消主动刹车、座椅加热,“客户提车后才发现,闹到店里要退车”。还有经销商捆绑销售:“16.98 万买路虎?可以,但必须贷款 5 年,手续费收 3%。”
这场 “史诗级降价”,本质是燃油车时代的 “谢幕演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未来两年至少 5 个合资品牌退出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将跌破 30%。”
传统车企正加速 “跑路”:捷豹路虎宣布 2027 年停售燃油车,大众计划 2030 年在华推出 50 款新能源车,丰田砸 380 亿研发固态电池。但转型之痛已然显现 —— 大众软件部门 CARIAD 因研发滞后裁员 1 万人,捷豹路虎为电动化关闭 3 家燃油车工厂。
消费者该 “抄底燃油车” 还是 “等新能源车”?行业分析师建议按需选择:“年公里数超 2 万、充电方便选新能源;追求机械质感、短期换车选燃油车。但要注意:现在买燃油车,三年后可能卖不掉 —— 某二手车商已拒收 2025 年后生产的燃油车。** ”
“十年前,诺基亚功能机降价 70% 也挡不住智能机;现在燃油车重演历史。” 小王看着展厅里最后一辆揽胜极光被客户以 “腰斩价” 提走,突然想起 2017 年加价 20 万买路虎的场景。“那时客户说‘开一辈子路虎’;现在客户问‘这车能跑滴滴吗?’”
这场降价潮,是燃油车最后的狂欢,还是新能源时代的序章?答案或许藏在小李的朋友圈里:他刚提的路虎发现运动版,背景是小区充电桩 ——“先享受,以后再换新能源。”
(全文完)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互动话题:如果有 20 万预算,你会抄底降价燃油车,还是买新能源车?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