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在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从家到公司,再从公司到家,这短短的二三十公里路,已经成了无数上班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早晚高峰的车流汇成一条缓慢移动的钢铁长河时,很多人都会在频繁的启停和不断攀升的油耗数字中,思考一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同样是满足城市代步,我每天开的这辆燃油车,和那些悄无声息滑过的纯电车,到底有多大区别?
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换个电车,一年的花费能省出一大截?
这个问题,已经不只是技术爱好者们的谈资,而是摆在每个普通购车者面前,一笔需要仔细盘算的经济账和生活账。
咱们先把那些复杂的参数和炫酷的科技放一边,就从最实在的地方聊起——钱。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买车之后最大的持续投入就是能源和保养费用。
我们就拿一个最典型的城市通勤场景来算一笔账。
假设您每天上下班来回总共是30公里,一年工作日大约240天,再加上周末偶尔出门购物、访友,全年的行驶里程我们估算在8000公里左右。
这对于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来说,是一个相当普遍的数字。
首先看看我们熟悉的燃油车。
一辆经济型的家用轿车,比如日产轩逸或者大众朗逸,在交通拥堵的市区里行驶,百公里综合油耗能控制在8升左右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了。
按照目前92号汽油每升大约7.8元的价格计算,这一年下来光油费的支出就是:(8000公里 ÷ 100) × 8升 × 7.8元/升 = 4992元。
这笔接近五千元的开销,是每年雷打不动都要贡献给加油站的。
除此之外,燃油车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支出——保养。
按照常规的7500公里或半年一次的保养周期,一年至少需要做一次更换机油、机滤的基础保养,即便是去一家收费公道的维修店,花费通常也要在500元到800元之间。
这样算下来,一辆燃油车在城市里跑一年,能源和基础保养的硬性成本加起来,轻松就超过了5500元。
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纯电车。
以目前市场上非常火爆的比亚迪海豚或者海鸥这类小型电车为例,它们的电耗控制得相当优秀,百公里综合电耗大约在12至13度电。
这里的花费就要分两种情况讨论了,而这两种情况也正是决定电车使用成本差距的关键。
第一种,也是最理想的情况,是您家里的小区或者车库可以安装私人充电桩。
利用夜间的“谷时电价”,一度电的费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只要0.3元到0.4元。
我们取一个中间值0.35元来计算,那么一年的电费支出是:(8000公里 ÷ 100) × 13度 × 0.35元/度 = 364元。
是的,您没有看错,三百多元就能搞定一年的通勤能源费用。
第二种情况,是家里没有条件安装充电桩,需要完全依赖外面的公共快充站。
公共充电桩的价格会高一些,算上服务费,一度电的成本大约在1.2元到1.6元不等,我们按1.5元计算,一年的电费则是:(8000公里 ÷ 100) × 13度 × 1.5元/度 = 1560元。
即便是在这种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也比燃油车省了三千多元。
再说说保养,电动车由于没有了发动机和复杂的变速箱,保养项目变得极其简单,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电池、电机、刹车系统,换个空调滤芯,一年一次的费用通常在200元左右。
把账本摊开,差距一目了然。
在拥有家庭充电桩的情况下,电车一年能比油车省下超过5000元。
就算完全依赖公共充电桩,每年也能省下接近4000元。
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意味着可以多几次家庭聚餐,可以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或者可以作为一笔小小的旅游基金。
更何况,在一线城市,一张动辄数万甚至十万的燃油车牌照费用,对于直接上绿牌的电动车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隐性成本。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天平发生巨大的倾斜。
当然,很多人会说,省钱是省钱,但方便吗?
“里程焦虑”和“充电难”是悬在每个潜在电车车主头上的两把剑。
然而,在“每天通勤30公里”这个具体的场景下,这些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被放大了。
现在市面上最入门的纯电车,官方续航里程也普遍达到了300公里以上。
即使考虑到冬天气温低、开暖风会导致续航打个七折,实际能跑的里程也还有210多公里。
对于每天30公里的通勤需求来说,这足够您跑上一整个星期。
您需要每天都为电量而发愁吗?
完全不需要。
这就像您的手机,虽然能用一整天,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回家就插上充电器,让它在您睡觉的时候恢复电量。
电车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家充桩的用户,回家插上枪,第二天一早就是满电状态,这种“无感补能”的体验,远比你下班后还得特意绕路去找加油站排队要方便得多。
对于没有家充桩的用户,情况也远非想象中那么糟糕。
得益于我们国家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经超过了270万台,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
现在,大一点的商场、超市、写字楼甚至公园的停车场,都配备了充电桩。
您的生活模式可以很自然地与充电结合起来:周末去商场逛街吃饭的两个小时,车子就能在快充桩上补充足够一周通勤的电量。
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顺便”充电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对能源补充的传统认知。
除了经济和便利性,驾驶感受的提升是另一个让很多油车车主“回不去”的重要原因。
城市驾驶,最折磨人的莫过于堵车。
燃油车在走走停停时,发动机的噪音、振动以及变速箱在低速挡位间切换的顿挫感,都在无形中增加驾驶者的疲劳和烦躁。
而纯电车在此时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安静、平顺,电门踩下去的响应直接而线性,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仆人,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精准地执行你的意图。
在车流中,你可以更轻松、更平稳地跟车,整个人的心态都会平和许多。
红灯变绿灯的瞬间,电动机瞬间释放全部扭矩的特性,让它能以更快的速度起步,无论是需要快速并线还是仅仅想在车流中抢占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种“快半拍”的从容感,都能给驾驶者带来极大的信心和愉悦。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那些关于电车的终极担忧:电池用几年就不行了?
换一块电池是不是比买辆新车还贵?
这些担忧在几年前或许不无道理,但以今天中国的动力电池技术水平来看,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旧闻”。
目前,包括比亚迪在内的绝大多数主流中国车企,都为其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提供了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政策。
这意味着,只要您是第一任车主,正常使用车辆,电池出了任何非人为的质量问题,厂家都会负责到底。
大街上跑了四五十万公里的电动出租车和网约车,它们的电池依然在正常工作,这就是最鲜活的例证。
对于一年只跑八千公里的普通家庭用户,电池的寿命几乎可以覆盖整个车辆的使用周期。
至于更换成本,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量的扩大在急剧下降。
曾几何时需要五六万元才能更换的电池包,如今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两三万元的区间,并且这个价格还在不断走低。
试想一下,一辆开了八年的燃油车,如果发动机或者变速箱需要大修,其费用也同样不菲。
当然,电车也并非完美无缺的万能钥匙。
如果您居住的是没有固定车位、且周边几公里内都找不到公共充电设施的老旧小区,或者您的工作需要频繁地进行单程超过两三百公里的长途奔波,那么燃油车“随加随走”的灵活性,在现阶段可能仍然是更稳妥的选择。
但对于那千千万万个,用车场景被牢牢锁定在“家-公司-超市”三点一线,每日行程不超过50公里的城市通勤族而言,纯电动车在经济性、便利性和驾驶体验上所展现出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难以忽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