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看到这个所谓的9月第三周燃油车销量榜单,我第一反应不是什么“合资车完胜”,而是感觉太阳都要一个趔趄。都什么年代了,还在一板一眼地分析这个?这不叫分析,这叫考古,叫对着一具正在快速冷却的尸体做心肺复苏,还一边按一边喊“他还有救!”。
这榜单,典中典。轩逸卖了6000多台,坐上了头把交椅。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了燃油车牛逼,只能说明很多人在消费这件事上,已经彻底放弃了思考,进入了一种“压缩毛巾”状态。轩逸是什么?它不是一辆车,它是一个精神图腾,代表着“别烦我,我只想活着”。买轩逸的人,你跟他聊什么智能座舱、聊什么自动驾驶,他看你的眼神,就像你在跟他推销一款能飞的马桶。他的核心诉求是,这玩意儿能不能在我上班路上别趴窝,保养的时候别捅我腰子,加油的时候别让我觉得心在滴血。至于别的,都是花里胡哨,都是不务正业。
然后是博越L和速腾,销量也破了5000。这就更有意思了。这俩货一个代表国产最后的倔强,一个代表德味最后的荣光。他们能卖得动,本质上是在跟新能源玩一场掀桌子式的竞争。你不是便宜吗?我比你更便宜。你不是配置高吗?我加大加大加大,把能塞的全塞进去。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修仙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些燃油车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最好的防守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一起在废墟里吃盒饭,谁也别装什么上流人。
这种打法,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你这不讲基本法啊。但有用,就是有用。
再往下看,宝马3系、奥迪A6L也进了前15。看到这儿我就悟了。买这些车的人,跟买轩逸的人,看似是两个世界,其实拜的是同一个码头。他们买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信仰,是玄学,是一种金钟罩铁布衫。我作为一个曾经的特斯拉车主,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当你爱一个品牌的时候,它的缺点都会变成“特点”,它的傻逼都会变成“个性”。你开个奔驰C级,别人会觉得你事业有成;你开个同价位的国产电车,别人只会问你“师傅,去机场多少钱?”。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最值钱的不是三大件,是那个标,那个能让你在亲戚聚会上昂首挺胸的标。这他妈的简直就是行为艺术!
所以别分析什么产品力了,没意义。燃油车的江湖,现在已经不是武林大会,是道诡异仙。大家比的不是谁的武功高,是谁更疯,谁更不正常。你看日系那帮老顽固,CR-V、雅阁,销量稳定在3000多。它们就像那种闭关锁国好多年的老门派,外面都用激光炮了,他们还在苦练铁砂掌。你问他怕不怕?他不怕。因为买他东西的人,也都是一群遗老遗少,大家凑在一起,假装时代没有变。这是一种非常赛博的浪漫主义。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有点扯淡,把买车比作修仙,好像确实有点不务正...但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
真正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技术。我早就说过,自动驾驶的最终决战,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华为,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什么激光雷达、什么算力,在一招“我弱我有理”面前,都是纸老虎。燃油车现在就是在扮演这个“大爷”的角色。它不断地告诉你,我很成熟,我很可靠,我不会给你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学习成本。你开电车,还得研究充电桩,还得担心续航,还得忍受车机给你推送的弱智广告。你开个速腾,你需要研究什么?你只需要研究去哪个加油站能送你一包纸巾。
这种确定性,在今天这个混乱的时代,就是一种情绪稳定剂。大家不是在买车,是在买一个“别再有更多意外了”的保险。
所以,这个榜单,根本不是“合资车完胜”,而是“旧秩序最后的喘息”。它就像一个中年男人,看着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和隆起的小腹,嘴上说着“我这叫成熟稳重”,心里慌得一批。说到中年男人,这让我想起我昨天晚上试图教会我爸用智能电视,折腾了半小时,最后他把遥控器一摔,说“还是那个能直接按数字的老电视好用”。你看,逻辑是通的。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汽车市场已经彻底分裂了。一部分人冲向未来,把车当成一个会跑的iPad;另一部分人死守过去,把车当成一个能遮风挡雨的铁盒子。这两拨人之间,已经没有对话的可能了。所以,当威兰达卖了快3000台,帝豪只排到45的时候,这根本不是产品力的胜利或者失败。这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一场关于“我是谁,我信什么”的全民公投。
最终,燃油车能守住的,不是它的市场份额,而是它的“呼吸权”。它能活多久,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为这种“确定性”和“信仰”买单。所以,别再吹什么燃油车迎来小高潮了。这哪是高潮,这分明是发烧说胡话。真正的结局是什么?结局就是,当所有人都习惯了用手机支付的时候,那个坚持用现金的老大爷,不是因为他守旧,而是因为他觉得,掏钱的那个动作,才是交易的灵魂。就问你,这逻辑硬不硬?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