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领先”的小米汽车,这次却栽了个大跟头!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犹如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场。
超11万辆小米SU7被宣布召回,这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天内幕? 根据官方通报,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问题直指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这套看似高大上的系统,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掉链子”,无法准确识别、预警或妥善处置突发状况。
倘若驾驶员稍有疏忽,极有可能酿成碰撞事故,危及人身安全。 具体来看,召回编号S2025M0149I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5车型,共计98,462辆;召回编号S2025M0150I则指向BJ7000MBEVR2车型,数量为18,425辆。
两次召回,原因都与软件有关,不禁让人质疑,小米汽车在软件层面的把控是否真的像发布会上宣传的那样“牛X”。 解决问题的方式倒也简单粗暴——OTA空中升级。 小米汽车承诺,将在2025年9月24日前完成对所有召回车辆的升级推送,车主只需将车机系统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即可“药到病除”。 消费者真的会买账吗?要知道,这已经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因软件问题“翻车”了。
今年1月,同样是因为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出现bug,3万余辆SU7惨遭召回。 短短一年时间,两次大规模召回,不禁让人对小米汽车的质量控制捏一把汗。
这次召回事件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 短期来看,无疑会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观望情绪可能会在潜在购车群体中蔓延。
竞争对手们也绝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势必会借此大肆宣传自家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蚕食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 当然,危机往往也伴随着转机。
如果小米汽车能够以此为契机,真正重视产品质量,积极解决问题,或许也能赢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 毕竟,主动召回总比隐瞒不报要好得多。
关键在于,小米汽车能否拿出足够的诚意,让消费者看到其改正错误的决心。 面对接二连三的召回事件,我们不禁要反思,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过于追求“速度与激情”,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底线?在智能化、网联化的浪潮下,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行业共识。
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说硬件是汽车的骨骼,那么软件就是汽车的灵魂。
一个“灵魂”不稳定的汽车,又怎能让人放心驾驶? 更进一步说,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说到底只是辅助,绝不能过度依赖。 厂商在宣传时,应该更加客观理性,避免夸大其功能,误导消费者。
驾驶员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切勿将生命安全完全寄托于机器。 小米汽车的这次召回事件,再次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认可。
这次大规模召回事件,对于那些已经购买或正在考虑购买小米SU7的朋友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那么,你还会继续选择相信小米汽车吗?亦或是选择其他的品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