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这次大范围召回,林肯飞行家和领航员都被点名了,涉及的车辆从2017年生产的F-150,到2024年底才下线的领航员都有。简单来说,安全隐患主要围绕座椅紧固、折叠机制和制动系统几个关键点。别看林肯档次高,问题还是照样来了。
我前两天刚好和一个老朋友聊起,他在4S店做销售。说:你知道吗,这回飞行家的座椅螺栓扭矩问题,供应链那边其实早就反映过,但车厂那边因为产线上赶工,优先级被往后挤了。这话说得挺有意思,感觉像是厨房里炒菜,火候控制不好,结果菜没熟透,安全感就打折扣了。
座椅约束系统没拧紧,这是那种你平时几乎不会注意的小点,但真撞上了,差别就大了。估计受影响的螺栓紧固率,正常情况下应该接近100%,这次估算可能掉了5%-10%的水平。(体感,不太准确,但大致这个范围)对比同价位奥迪Q7,其座椅安全设计和装配检验流程,至少我从同事那听说严得多,可能是供应链控制和卖方产线节奏上的差异。
还有那个折叠按钮卡顿的事情,挺让人烦的。装的不好,就差那一丁点,坐的时候按一下,座椅会突然滑动或者折叠,安全风险显而易见。我反而好奇,失误是装配线工人一时分神,还是设计本身不够人性化?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了一个维修师傅说过的话:这种按键卡住,归根结底还是细节不够用心,装配节奏太紧了,连装个按钮都得赶。
而制动主缸的问题更严重。漏液听着就头大,那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杂质混入和密封件卷曲,根本不是用力过猛或路况不好导致的,明显是装配线材料控制出了问题。我之前总觉得福特制动系统质量还算稳,看来我说得有点大,毕竟这些瑕疵还属于局部批次,并非普遍现象。供应链复杂程度确实让人头疼,像煮一锅粥,原料配比和火候不对,结果就是底下糊了,味道就别谈了。
不过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2024年最新产的领航员还要召回电子制动助力器的软件问题?这个软件问题听着不像传统硬件故障,反而像是个电子零件眼神不好,偶发电压扰动就慌了神。估计后台软件逻辑对电压波动的设计容忍度不够,类似你手机一有小幅度网络闪断就自动重启的感觉。(猜测,有待深入了解)
再拖一点,比如换个角度看,福特和林肯的质量把控是不是因为两者共享供应商,而这个供应商最近的品质波动让这些问题都集中爆发了?这是我的猜测,样本太少,不能完全定论。
还有一点怪怪的,召回的车辆覆盖了几个生产时间跨度从2017年到2025年,跨度很大,这背后是不是供应链内部及时调整措施不到位导致的问题连环发?厂家一般都会快速响应这些重大保安隐患,看来福特这次程序还是被供应链这几个环节拖了后腿。
我还盘算过,假如以市场价40万左右的飞行家,保守预估3年保值率在55%左右(样本有限),召回换件的次数一多,保值率势必受影响——你觉得这种小问题被爆出后,买二手车的心态会怎么样?放到你身上,你会不会多问一句:这车召回过几次,零部件换了多少?我猜很多人会直接警惕,还是会嫌麻烦自己去核实。
说回来,做为普通消费者,咱们可不能总指望厂商一句免费检测更换就全放心。维修背后还得看零件能不能及时供应,4S店有没有真正落实这点。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说:现在零件供应链都挺紧,要换器件,不是说有货就能马上换,有时候得等一阵子。真是这样,那检测虽然免费,但能不能马上治标治本,另外一回事。
福特这次召回提醒我,车企供应链和研发环节之间的博弈其实挺微妙。举个比喻,研发像画架上的设计图,供应链则是工匠的手艺与材料合成。设计图再好,材料和组装不到位,成品也难看。尤其跨国供应链,时间差、管理差异加一起,就像熬汤时火候忽大忽小,细节就容易跑偏。
说到这里,不免心里一咯噔:如果车厂在新车上线之前的质检就能多安排几个压力测试关卡,或者加强工序间的沟通协调,是不是能提前踩刹车,避免召回?这是厂家、供应商和渠道间三方平衡的老生常谈,但问题总是反复出现。
唉,说远了,咱们边开车边注意安全吧。趁还有免费检测,飞行家的老车主们不妨早点约个4S检查一下。毕竟爆胎刹车晚点,这事谁都不想碰。
你们觉得,这种看不见的螺丝到底能给我们的出行安全带来多少隐患?还是说,车辆召回率本身就是对高标准安全产品的成本?点到为止了,聊到这,我突然发现家门口那个福特4S店门头换了新广告,但招牌上的一个小钉子松了半天没固定,真讽刺。
说不定,这才是最真实的福特召回现场感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