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推新款,保价协议惹争议,老车主吐槽难补偿

雨后的停车场,空气里混着泥土和汽车的味道。我拿着相机,习惯性地拍摄一辆深蓝S09,车身上还挂着三个月前新车交付的临牌。旁边,一个年轻车主边擦着后视镜,边皱着眉头:“我刚买的车,刚买的……他们居然‘加量不加价’搞了新版本,我那‘保价协议’就是个笑话。”

有人说,汽油的味道容易把人催眠,让人有点怀旧,我倒更喜欢电动车充电时发出的低频嗡嗡声——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焦虑的信号。眼前的车主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保价承诺”怨声载道的人。在这个人人攀谈数码更新速度的时代,汽车圈也爱玩“换芯不换壳”,一边让老用户感受科技进步,一边让他们默默为早买多交的代价买单。

回到事件本身。深蓝汽车今年5月把S09推上“战略旗舰”宝座,董事长(当时的CEO)邓承浩在发布会上给了个掷地有声的承诺:“保价一年。”还立了字据,签约到2026年六月底。临场听众不少,可能有人已经幻想着未来一年无忧无虑,车辆价格像冬天冷藏的冷饮,谁也偷不到一份甜头。

但不到四个月,深蓝又把“超长续航超充版”抬上舞台。电池大了,充电快了,价格没变,市场逻辑拧得紧紧的。老车主怒火中烧,完全可以理解。保价本来是让用户少操心贬值,结果“新瓶装酒多”,老瓶还在发酵,苦的是第一批喝的那拨人。

最有趣的不是价格,也不是电池,而是那纸“保价协议”的含金量。这让我想起打工人合同里那些细致条款,总有那么几个字眼玩起了魔术:你以为买的是安全感,对方卖的是游戏规则。车主愤怒喊出“文字游戏”,其实很精准。无论是法律人还是汽车爱好者,都明白这里面的一句话能绕几百个弯,最后能否落地全看对谁有利。

评分现场投诉,“才买三个月就出高配”,类似声音在APP评论区扎堆。有人要求补偿差价,有人提出免费换电池——大多数诉求不容易兑现。保价逐渐变了味,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剂,一旦被“新技术”打脸就立刻失效。

如果你是当事人,面对售价不变但性能升级的产品,能否接受?或者,从品牌管理视角来看,这种“加量不加价”操作,到底是“用户导向”还是“割韭菜”?这种问题不只在汽车圈,手机、家电、甚至奶粉行业都轮番上演。只是汽车价格高,落差冲击大,玩家的忍耐力也不同。

以旁观者身份分析,在这里要关注三条“证据链”:保价协议的边界、新车型与旧车型差异透明度、以及企业应对消费者诉求的态度。把这三根线交错一放,剧情就复杂了。市场竞争压力摆在明面,深蓝的单月销量并不乐观,1-8月只完成了目标的一半多,净亏损减少但还很高,营销上略有着急。短期内,推新车“刺激消费”也算行业常规战术,但将“老用户的不满”当作一次公关危机处理,却少见真诚。

往常,类似事件里总会有人喊“屁股决定脑袋”,但我更愿意看企业如何拿出诚意。深蓝的管理层变动是一个细节,他们把荣耀前中国区CMO姜海荣拉进来,大概率是想给品牌注入点“互联网营销的活力”。但互联网惯例有点“快消品思维”,对汽车行业并不总是有效——买一台车不像换个手机壳,用户投入更大,对品牌忠诚也更容易因“背刺”而崩塌。

顺着剧情发展,新老车主斗气,企业官方到现在还没给出正式回应。这里最值得反讽的是,“保价”活动的策划初衷,多半是想让用户放心买,结果却让人更不放心。说白了,汽车厂商热衷价格战,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反倒成了次要。这种矛盾,像是管道里的回流阀,总有一天会冲破临时的压力,留下一地鸡毛。

深蓝汽车推新款,保价协议惹争议,老车主吐槽难补偿-有驾

当然,深蓝也不是第一次“翻车”。今年春天,电梯广告嘲讽竞品被批low到地心,车机系统强推广告被质疑影响安全,领导层公开道歉成了家常便饭。大公司就像体检报告写着“亚健康”,偶尔抽搐一下,不见得会死,但长期下来终究是隐患。

站在专业角度说,汽车行业如今的竞争环境下,“技术进步”与“价格承诺”之间张力更大。过去是二选一,现在是“全都要”,用户很容易对品牌承诺产生过高预期。如果说“保价协议”只是品牌营销的手段,那企业更应该明说其边界与例外,把“不可控变数”写得明明白白。否则每一轮“技术跃升”都是对老车主的一记闷棍,失去的不是一两万元的贬值,而是对品牌所有承诺体系的信任。

说到底,车主并非不知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他们需要一个“预期窗口”。比如,能否以公开机制补偿技术升级期间受损的用户?或者,能否在协议里增加“重大型号更新”条款,留出企业的独家权力,也让用户心里更清楚底线?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时候,汽车厂商最爱的反问是:“你要技术进步,还是价格稳定?”可惜,这个问题总像那根不被车主认可的保价线,随时上演绷断的一幕。

深蓝汽车推新款,保价协议惹争议,老车主吐槽难补偿-有驾

刑侦视角看,这案子本身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性”。深蓝汽车此次选择“升级不降价”,是技术驱动还是营销压力?它能否补偿老车主,还是只能等公关部再来一场深夜的道歉?老用户下次买车还会相信那个“保价承诺”吗?这些问题,目前没人敢盖棺定论。

深蓝汽车推新款,保价协议惹争议,老车主吐槽难补偿-有驾
深蓝汽车推新款,保价协议惹争议,老车主吐槽难补偿-有驾

说到这里,不禁要自嘲:职业病这么多年,看过多少“协议变脸”“营销失信”,习惯了现场冷静记录,也难掩对某些商业操作的无力。市场不相信眼泪,车主也不相信空头支票。我这段分析,或许也只是“案发现场”的一只无名黑猫,冷眼旁观,却始终怀疑世界那句最老的台词——到底什么才是“承诺”的底线?

所以,我愿意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也许只有你自己能回答:如果技术进步、行业竞争永远无法让价格和承诺同时成立,那么,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