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

5000万小订仅5%转化! 车企的“数字狂欢”,咱们消费者该信吗?

朋友们,咱们先看一组扎心数据:过去5年,国内乘用车小订总量突破5000万辆,可今年前8个月全国乘用车零售才1469.8万辆,更关键的是——这5000万小订里,真正变成实车销量的可能还不到5%! 这就像你去奶茶店,看到“5000杯预订”的招牌,结果实际卖出还不到250杯,这“水分”是不是有点太足了?

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有驾

可能有朋友还不清楚,“小订”就是车企预售时的可退订单,订金从99块到5000块不等,本来是用来反映大家对新车的兴趣,现在却慢慢变了味。 我身边就有个上海的大学生朋友,跟我吐槽过一件事:他曾接过车企的“特殊兼职”,不用看车、不用了解配置,就花几分钟在网上下个预订单,等车企对外公布数据后,再申请退款,一次能赚80-150块。 你说这算“订车”吗? 分明是车企花钱“刷单”,把小订数据包装成“爆款证明”啊!

当然,也不是所有小订数据都是“水分”。 就说小米汽车吧,去年SU7上市24小时订了88898辆,今年YU7更夸张,1小时就超28.9万辆。 一开始我也犯嘀咕,这么多订单是真的吗? 后来看小米的交付数据才放下心:7月交付破3万,比6月多了20%,8月也超3万,而且工厂一直满负荷运转,不少人订车后要等好几个月才能提车,连试驾都得提前预约。 这种“订单多、交付也跟上”的情况,才是真的有市场热度,毕竟产能跟不上总比“刷完就退”要实在得多。

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有驾

可有些品牌的小订数据,就实在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极氪9X,预售1小时小订42667辆,预售价还在47.99万-56.99万,这个价位的车,1小时能卖4万多辆? 再看看同价位的2025款问界M9,上市1小时才3800多单,两者差距快10倍了! 虽然有汽车博主说极氪门店多,48小时均店能有90-120单,500家店撑死也就6万单,可1小时就冲了4万多,难免让人疑惑: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真想买车的用户,又有多少是“兼职刷单”的?

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有驾

还有理想MEGA的例子也很典型,去年广州车展1小时订了1万辆,当时整个行业都震惊了——毕竟这是理想首款纯电MPV,还卖50万以上。 可后来呢? 今年3月正式上市后,交付量一路下滑,最低的月份还不到500辆。 虽说知情人士说首批转化率有30%,但后续没订单,再漂亮的小订数据也白搭。 这也提醒咱们,小订只是“开胃菜”,真正能看出车型实力的,还是上市3个月后的稳定交付量和车主口碑。

现在车企都在比小订数据,好像“不破万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尤其是20-30万这个主流价位,更是把“小订破万”当成了标配。 可咱们消费者买车,不是买“数字”,是买每天要开的代步工具啊! 你想,要是因为“1小时破万”就冲动下单,结果等了半年提不到车,或者提车后发现实际体验和宣传差太远,这不糟心吗?

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有驾

不过好在,行业也在慢慢变规范。 之前车企随便发的“周销量榜”说没就没了,辅助驾驶的宣传也不敢乱吹“全自动”了,这说明“数字泡沫”正在被挤压。 但咱们自己也得擦亮眼睛:看到“小订破万”的宣传时,先别急着心动,多问问4S店“订金多久能退”“现在订车要等多久提车”,再去车主论坛看看有没有真实提车的朋友,这些信息可比冰冷的数字靠谱多了。

电厂 动辄破万、累积超5000万,汽车公司小订有多水?-有驾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天:如果一款新车刚上市就喊“1小时小订破万”,你会直接下单,还是先等等看实际交付情况? 你身边有没有人被车企的“漂亮数据”忽悠过?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咱们一起避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