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页面被挤爆的兴奋,和市场数据里销量回落的尴尬,这两件事怎么能同时发生,让人一头雾水。
现场记录有趣,销售人员小张在上午十点半的微信群里发了截图,显示预订单后缀里堆着“等待支付”的红点,他写道:“排队的人太多,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系统在做秀了”,这话里有半开玩笑的无奈,也有真实的紧张。
时间线上看,这款车最初在2022年亮相后,销量并不好看,单月有时只有几百台,改款在2023年引来一波关注,连手机新机的热度都帮了忙,那时候有人说是“借势翻盘”,余承东也曾把改款描述成“险些绝地反击”,这些描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销售数据作支撑,2024年整年交付接近39万台,M7贡献近20万台的事实,形成了明显的热门期。
换个角度看,进入2025年后,前七个月累计销量约3.8万台,月均五千多台,这个数字说明热潮散了,市场开始回归理性;有人会问,产品力难道不行了吗,很难说单一因素定输赢,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理想、小米、特斯拉的市场动作都在蚕食这个价位段的注意力。
这里有个内部竞争的细节值得注意,鸿蒙智行旗下还有另一款SUV以更低价位和ADS智能驾驶卖点切入市场,1月和2月的销量分别接近1.3万和1万,这种内部互相“掏墙脚”的局面,说明品牌矩阵里,定位与定价的边界变得敏感,产品线不是简单的叠加,而会互相影响。
再说产品本身——新车在车身尺寸、底盘和续航上做了升级,还有纯电版本搭载100千瓦时电池、宣称续航超700公里,这些硬指标听起来亮眼,售价预告区间也抬升到接近三十万元起,和旧款起售价相差约四万元,这就是一枚双刃剑,高价意味着更高期待,也意味着门槛提高。
我在和几位消费者聊天时,常听到两种声音,一边是“我等着价格公布,看能不能抢到理想配置”,另一边是“老款还能买吗,降价空间在哪儿”,销售端也有“顾客有点摇摆”的记录,部分用户选择先不锁单,等最终定价再做决定,这种迟疑反映的是市场对价格杠杆的高度敏感。
换个角度思考,预订数字和长期销量并非等号关系,预订往往被营销、话题和短期供需错配放大,真实成交、交付后的用户满意度、以及二手残值表现才是长期晴雨表,预订的爆表更像是社交媒体上的一阵烟花,绚丽但可能短暂。
要把表面热闹拆开来看,三方面力量在博弈:一是产品升级带来的吸引力——车增大了、续航拉高了、版本更多样了,这是真实的;二是价格策略在玩空间布局,显然希望把兄弟车型的价格梯度摆好,避免内部互食;三是外部对手在不断迭代,市场热度会被分流,这一点很难靠一次改款彻底封锁。
有人会质问,这样的预订热能不能转化为长期销量,这得看两个节点:定价公布和交付节奏,若价格水位令多数犹豫用户退场,那这波热度就是昙花一现,反过来若交付高效且用户反馈良好,品牌话语权会被再次放大。
我还记得与一位渠道经理的对话,他说得直白:“现在不是谁吼得响就能卖完货,用户比以前精了,比较细心,价格、权益、交付三样都要到位”,这话放在预订爆发的场景下尤其刺耳——消费者从“看热闹”变成“比细则”。
市场分析机构指出,25万到35万区间已被多款强势车型占据,竞争白热化,单一靠话题和品牌光环难以撑起长期销量,而厂家要做的,是在产品力之外,处理好定价、渠道激励以及售后承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环节。
还有一个现实的小破绽——从用户反馈来看,预订高峰时小程序崩溃留下一些未完成订单的痕迹,后续如何处理这些“半成品订阅”会影响消费者信任,细节决定成败,技术支持和客服跟进这一类琐碎工作往往被低估。
写到这里,结论不复杂:预订破十万是个好故事,它说明品牌影响力和话题制造能量仍在,而销量回落和市场竞争说明问题复杂且长期,不能把短期热度当长期胜利,企业需要把这股热转为稳定的交付与用户口碑,这中间有价格、渠道、交付和服务四根杠杆需要同时发力。
留下悬念,9月23日最终价格公布会不会成为分水岭,若价格偏高,等待的那些“观望票”可能撒手,若价格实在且权益到位,短暂热闹或能持续成火,这个决定看似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