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经销商转行当律师,换个角度看行业发展风险

【商用车新网原创】

当前,卡车经销行业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寒冬,销量持续下滑与资金链紧绷已成常态,经销商破产案例接连涌现。在此背景下,行业法律纠纷数量显著上升,成为压垮经销商的重要因素。

在卡车营销领域从业多年的付晓深谙行业运营之道,一年前转行投身法律行业,如今,凭借既懂行业实操又通法律专业的双重优势,与同事一道经手了大量卡车行业法律纠纷案件。基于这些一线经验,付晓为商用汽车新闻传媒剖析了行业中最常爆发的三大法律风险。

卡车经销商转行当律师,换个角度看行业发展风险-有驾

定金风险:多收难、少收也难

定金收取是卡车销售的关键环节,却常因经销商法律意识淡薄埋下隐患,尤其在特种车、专用车领域更为突出。

据悉,当前市场行情低迷,用户购车决策受外部因素影响极大。例如,用户签订意向订单时可能依托某个项目需求,但受项目搁置或政策变化等影响,极易停止购车行为。尤其在特种车、专用车等领域,因市场需求小众,一旦用户退订,经销商往往需耗时两三年才能找到新买家,期间需独自承担车辆贬值、资金占用等多重风险。

根据行业规则,特种车定金额度应为合同总标的的20%。以50万元的车辆购置金额为例,合规定金为10万元,若客户违约,该笔定金可不予退还以弥补损失。但部分经销商为促成交易,仅收取2万元定金,即便后续客户补交8万元,只要合同里明确定金为2万元,从法律层面,经销商需退还额外的8万元。

表面看收了2万元定金未亏,但实际损失远超于此。库存期间车辆价格波动可能导致贬值,仓储成本、资金利息持续累积,综合损失往往超过五六万元。更严重的是,个别经销商为消化库存,可能会采取改码等违规操作来篡改车辆识别码将库存车伪装成新车销售,此举不仅涉嫌违法,如果引发纠纷,经销商将面临行政处罚与用户索赔双重打击,更加得不偿失。

据了解,过去卡车行情好的时候,此类问题鲜少爆发,这也导致经销商风险意识薄弱。但如今市场下行,定金纠纷已成为行业高发矛盾点。

卡车经销商转行当律师,换个角度看行业发展风险-有驾

应收账款风险:司机停贷 担保责任缠身

现如今,物流行业持续低迷导致卡车司机收入锐减,停贷现象频发,而经销商常因担保责任陷入资金困局。

据了解,对于按揭车辆,如果经销商未提供担保,金融机构会直接起诉司机,经销商通常无责;但多数经销商为促成销售选择担保,此时风险陡增。司机逾期后,金融机构可依据担保合同向经销商追偿。经销商虽拥有对司机的债权,但车辆抵押权归金融机构,处置资产时金融机构优先受偿。即便法院判决司机还款,若其无实际偿付能力,经销商仍需承担担保责任,代还贷款。

从实际操作来看,此类诉讼周期长达4~6个月,期间经销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资金长期被占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担保代偿可能导致经销商无法完成主机厂销售指标,影响返利兑现,同时,金融机构因行业信用风险升高,可能收紧放贷政策,加剧经销商融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在付晓看来,想要应对此风险,经销商需理性销售:不盲目降低首付,严格审核司机征信与还款能力;避免过度担保,优先选择金融机构直接授信模式;对高风险客户,可要求额外抵押或增加首付比例,降低坏账概率。

卡车经销商转行当律师,换个角度看行业发展风险-有驾

用工风险:规范缺失 劳动纠纷频发

商用车行业长期粗放发展,中小经销商尤为突出,用工不规范问题在行业寒冬集中爆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小型经销商依赖“熟人经济”,业务员多为亲戚朋友,普遍存在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保的情况。但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加之行业波动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劳动纠纷发生率大幅上升。员工若因社保补缴、工伤赔偿、加班费等问题起诉,经销商往往败诉。

从法律层面,《社会保险法》明确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五险,未参保的工伤赔偿需全额自担;《劳动法》对加班费支付标准、劳动合同签订有刚性规定。例如,某经销商因未给业务员缴纳社保,员工工作中意外受伤,最终法院判决经销商赔偿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共计十多万元。

规范用工是化解风险的关键:无论是否为亲友,均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内容、薪资标准及合同期限;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避免工伤、医疗等风险完全由企业兜底;同时建立考勤、加班审批制度,留存薪资支付凭证,从源头减少纠纷。

卡车经销商转行当律师,换个角度看行业发展风险-有驾

小结:

当前卡车行业处于下行期,法律风险已成为卡车经销商生存的“隐形杀手”。从定金合规收取到用工规范管理,再到应收账款风险防控,每一环都需提高法律意识与制度保障。唯有将风险防控嵌入经营全流程,经销商才能在寒冬中守住生存底线,等待市场回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