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

近日,小米汽车因旗下SU7 Ultra车型的两大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先是车机系统“锁马力”引发用户不满,后又被曝出高价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面对质疑,小米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紧急推出补救措施。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车主权益与企业决策的碰撞,更折射出电动车行业“性能跃进”与公共安全的深层矛盾。

一、1548匹马力变900匹?车主怒斥“买车如开盲盒”

5月初,多位小米SU7 Ultra车主发现,更新1.7.0版本后车辆动力遭“腰斩”: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限制至约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这一操作引发用户强烈反弹。

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有驾

“买车时宣传的性能卖点,到手后却要打‘段位赛’才能用?”一位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不少用户质疑小米“先承诺后缩水”,甚至有人直言“买Ultra版就是冲着马力去的,如今却成了‘付费测试员’”。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在5月7日深夜致歉,承认更新“未充分沟通”,并暂停版本推送,承诺将在4-8周内推出新解决方案。然而,这一回应未能完全平息争议。“暂停推送只是止损,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裂痕如何修复?”有业内人士指出。

二、4.2万碳纤维机盖竟是“装饰”?博主实测打脸官方说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首批交付的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被曝“功能缩水”。博主实测显示,宣称具备“双风道导流”和刹车散热功能的机盖,实际既无法引导气流,也未产生下压力。车主拆解后更发现,开孔设计仅停留在表面,被调侃为“花钱买皮肤”。

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有驾

对此,小米解释称该设计初衷为“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造型”,仅附带有限散热功能,并紧急推出改配铝制机盖和补偿2万积分的方案。但用户并不买账:“花4万等几个月,结果买个‘皮肤’?这算不算虚假宣传?”法律界人士指出,若企业宣传功能与实际严重不符,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从“性能崇拜”到“安全红线”,电动车行业面临拷问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并非孤例。今年3月,该车型因车主深夜飙出303公里/小时时速登上热搜,公众对电动车失控风险的担忧被点燃。雷军此前曾表态将对非赛道场景限速,但此次“锁马力”操作却因缺乏沟通适得其反。

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有驾

行业观察人士分析,当前电动车企陷入“性能内卷”怪圈:零百加速、极速、风阻系数等参数成为营销核心,却忽视了对普通用户驾驶能力的评估。“当‘贴地飞行’成为卖点,如何避免马路变赛道?”清华大学车辆工程教授李明认为,车企需在性能与安全间找到平衡,例如通过驾驶培训、场景化限速等技术手段,而非“一刀切”或“事后打补丁”。

四、危机公关能否挽回口碑?用户信任重建路漫漫

小米汽车此次危机处理被部分网友评为“求生欲满满”:深夜致歉、暂停更新、开放改配、积分补偿等动作迅速。但也有声音指出,两次致歉均指向“沟通不足”,却未回应“功能是否虚假宣传”“锁马力是否违约”等核心质疑。

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有驾

“用户要的不是积分,而是兑现承诺。”汽车媒体人张宇表示,小米作为跨界造车新势力,需以更透明态度面对用户,例如公开技术细节、建立常态化的车主参与机制。而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激进的性能营销与真实用车场景间找到可持续路径。

小米汽车深夜连发两封致歉声明!车主权益与安全如何平衡?-有驾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暴露出新兴车企在用户运营与产品承诺上的稚嫩。当“为发烧而生”的互联网思维撞上汽车行业的严谨性,企业不仅需要快速迭代的技术,更需对生命与法规的敬畏之心。如何让“性能猛兽”安全驶入现实,将是小米乃至整个行业必须回答的命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