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站在展厅对面那辆锋兰达的软包座椅前,我心想:这配置真是入门即超配。50W无线快充,真皮方向盘,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八万块的车。就在旁边,有个经销商跟客户聊着价格改动的细节:你看这个座椅,之前要上20万才有的配置,现在入门就能配到,咱们市场就靠这种‘配置下沉’打破内卷。我心想,配置下沉是不是变成了新手段?又觉得,这其实没太大新意。
那天我还和销售偶遇,他一脸无奈:现在都觉得油车就靠这个‘超配’来撕市场,真正的技术优势变得次要了。说得明显带点嘲讽。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有点纠结:搞得自己都觉得,死磕技术是不是越变越难,说不定未来大家都在比配置皮差异。
这几天我估算了一下:广汽丰田的入门车型,配上那块支持无线CarPlay的12.9英寸中控屏,成本可能也就几百块的屏幕,芯片的话,8155的量产成本估算在400–600元(体感,样本少),笔记本芯片那一堆烧钱组件的量产成本其实比我们想象的便宜多了。关键在于,别看一块屏材质普通,整体的用户感知会更好。你没发现,现在用户真正看重的,不只是硬件本身,更多是配置的丰富度和体验。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去年我在研发部门听到的,有个工程师说:芯片升级其实就像换节气门,原理简单,但复杂的地方,是怎么把这些硬件和软件融合,让它跑得顺畅。这就像生活中升级洗衣机,你换了个大容量的,但要保证追求省电、静音、反应快,才是真难。不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摆设。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别的合资B级车,安全配备、座椅体验可能差个十几二十块钱,比如一样的全景监控、真皮座椅,差的只是调教和用料。用比喻就是表面看起来一样,但细节处理就能拉开感知差。我觉得,广丰这次变化,真正抛弃了模型堆叠的做法,转而关注用户感官体验,效果还不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原本以为一切就是硬件+软件,没有太多变化。但实际上,很多配置下放背后,是供应链和研发的博弈——你得去劝供应商,放心,这批订单,给点优惠,别拍死我。尤其是在新兴技术敏感期,工厂要快速调整生产线,减少浪费,不能走传统慢工出细活的老路。
一回头,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是不是让我们对技术有点误解?毕竟,硬件出身点有限,软件优化才是关键。但这个世纪初的趋势,似乎变成了配置堆砌+体验感——是不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越来越难,车企只好用打折和超配来抢占消费者的心?
我还记得一位同行说过:新车发布出来,你拍几张高光图片,用户就冲着颜值和配置去。但我心里知道,真正的差异,还是在钩住用户的用车场景和情感。比如汉兰达的光之利剑前脸,真看的时候,心里就会觉得这车有点野性,不像油车总是大众脸。
有个停顿点: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配置带偏?原本追求智能安全的核心价值,被包装成超豪华体验,其实是不是伪命题多了点?我还在想,是不是续航滑坡后,燃油车反而可以借机翻身——只要配置够用、用料够实,还能给用户一份够体面的感觉,市场就还能有点希望。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
居然有人统计过,许多新车跑完智能升级,废气排放和维护成本其实未必增加,反倒可能降低(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辆车的百公里油耗到现在大概在8L—10L之间,算上6元一升,油钱每百公里大概50-60元左右,折算起,像锋兰达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4-5元,比起纯电的低维护、高能耗压力小不少。
车友曾问我:你会不会觉得,搞这么多配置,最终只会让车变得‘夹缝中生存’,还不如回归本质?我当时真想回他一句:你要是只看配置,还不如去买个智能手机。但笑了,因为,人的体验,就是在那微妙的感官差异里。
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次广汽丰田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像是在用人情味弥补技术的不足。比如从豪华座椅到智能操控,它们都在强调人——人坐在车里,关心这些细节的体验,那是不是智能化不仅仅是机制,更是心理战?想到这,我有点喜欢了:这不就像在经营关系,用心给人留点温度。
市场里像这样以配置换感知的策略,次品车也很多,但能做得真心,反倒稀缺。这个过程,和供应链的博弈、研发的心思关系密不可分吧。你问我:未来燃油车还能不能站稳脚跟?我心里有个猜测:或许,数据和技术都重要,但感觉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你觉得呢?在这个配置即价值的年代,用户最看的是哪一刻的触感?可能就是那块看似普通的中控屏,瞬间让你觉得这个车懂我。【这段没太细想过,但可能是我猜测中的一环】
—— 也许,下一辆车的升级,不一定是硬件变得更牛,而是让用户感觉更值。这是不是,某种反内卷的策略?我怀疑这种套路还能走多远。
那天走在展厅外,看着反光的车身,我心想着:其实每个配置,都像是车主微表情,被设计师巧妙安排出来的心情写照。车企们拼死拼活在打价格战之外,其实更像是在抚慰买家的情感。
也许,最厉害的,还是那辆看似普通的锋兰达,它在不经意间,用区别化的设计和配置,赢得人心。你会不会也觉得:下一步,是不是谁能把细节做到极致,车就真的又会逆袭一把?这辆车的真的值钱,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里。
全部评论 (0)